1989 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北京召開的“麵向 21 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上,澳大利亞的未來委員會主席艾利雅德博士語出驚人。他認為,未來世紀的主人應該掌握“三張教育通行證”:一張是學術上的,一張是職業上的,而另一張是證明其個人事業心及開拓能力、綜合素質的通行證。過去人們隻重視前兩證的獲取,而忽視了“第三張通行證”。實際上,如果缺乏高素質,學校及職業方麵的潛力難以完全發揮,甚至失去意義——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因素發揮的保障與基石。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 21 世紀教育的理念的四大支柱是: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
學會做人是建立在前三種學習基礎之上的一種基本進程,是教育和學習的根本目標。而要學會做人,首先就要追求高尚的人格,這是每一個即將走向成年的青少年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的方麵。
那麼,什麼是人格呢?一般意義上的人格內涵,主要指一個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征及道德品質、道德行為。它滲透在人的全部言行之中,覆蓋了人的活動的多個層麵。也就是說,一個人愛什麼,恨什麼;追求什麼,厭棄什麼;怎樣律己,怎樣待人;怎樣工作,怎樣生活;勝利時會有什麼樣的情感,挫折時會有什麼樣的態度;成功時會有什麼樣的心境,危難時會有什麼樣的表現……時時處處都可顯現人格的影子,露出人格的端倪。
在社會交往中,人格對於一個人來說,猶如生命一般寶貴,頭腦一般重要,從來都是高於一切的。所以,捍衛人格的尊嚴,保護人格的獨立和完整也從來都是為人之道的至關緊要之處。古人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臨大節而不可奪”等,都是講的做人的基本原則。
幾千年的傳統文化說明,修身養性對於一個人人格的形成和完善是至關重要的。所謂“存亡禍福,其要在身”,“善養浩然之氣”,隻有“修身”,才能“治國”、“平天下”,講的都是這個道理。當然,修身,絕不是一種單純的外在修飾,而更是內心的匡正,“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正其心,要首先抓住道德修養這個重要的關節點,它是人格形成的關鍵因素,人格結構中的核心要素。古人雲:“一德立而百善從之。”“人之生也,無德以表俗,無功以及物,於禽獸草木之不若也。”這就是說,道德修養是本,隻要抓住了它,其他就隨之而立了。
立德,要注意把握原則和標準。世界之大,無所不有,人眾之多,千差萬別。一個人要想立德修身,究竟依據什麼樣的尺度,這是非常重要的。這要從時代需要出發,廣泛汲取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營養。應該說,自古以來,我們的先人們為此做了不懈的探求與實踐,結下了非常璀璨的果實,夯實了攀登崇高人格的根基。自古人們所崇尚的以“萬事莫貴於義”為核心的做人準則,諸如嫉惡從善、公正無私、正氣浩然、與人為善、誠實守信、重義輕利、潔身自愛、憂國愛民等,都是道德修養中的閃光之處,是我們應該仿效的。而那些口碑如山的英雄豪傑、誌士仁人,更是我們學習的榜樣,為人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