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加強修養,學會做人,就要注意在實踐中多加磨煉。社會是優化人格的熔爐,人隻有在這特殊火焰的炙烤中,才能將人格冶煉得更純美。實踐已經證明,有時逆境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更有促進作用。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以及孟子所說的“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都是這個道理。
加強修養還有一個重要的內動力,那就是自尊自重,自己應該知道愛惜保護自己。
首先要嚴於律己。自覺用道德規範約束自己,非善莫為,非禮莫做。嚴於律己最關鍵的莫過於製欲了。欲是人的一種生理本能,但個人欲望大了、多了,超過了限度,就難免貪婪、放縱而不知自控,便會走向邪惡。有不少人正是由此走向身敗名裂的。其次是自省自察。“吾日三省吾身”,“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青少年要學會嚴於解剖、時時警示自己,對不足的地方加以改進,自我教育,自我鞭策,以達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目的。
自尊自重的最大忌諱是自卑、自己看不起自己。魯迅先生的一篇最有影響的小說《阿 Q 正傳》描寫的就是這種深重如毀的通病。自卑必然易失去自尊;而失去自尊,人格便如腳下的球,隨便讓人踢起。
一位學者指出:人格在時時昭示一個人的精神風貌,顯現一個人的道德水準,其實它就是一個人靈魂的旗幟。
中國古代思想家對個人的道德修養給予特別的關注,把它作為政治學說和人生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把德行與事業看做人生追求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麵,強調德是事業的基礎。立業如果不注重品德,事業就沒有根基。
在現實生活中,人人都有理想和追求,毫無理想追求、渾渾噩噩過日子的人總是少數;但不重視修身的卻大有人在。結果理想追求和自己的思想、知識、能力相矛盾,難免在現實生活中碰壁,被社會所淘汰。許多人懷才不遇,憤世嫉俗,可能是社會埋沒了他,也可能並非真正德才兼備,而是放鬆了自己的修養和要求,誌大而才疏,或者幼稚脆弱,對生活中的矛盾和挫折缺乏適應能力、承受能力和應變處置的能力。這說明處於現代競爭社會,仍然要以修身為本,全麵提高自身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