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畢,換上一身幹淨整潔的藍布新衣,準備去集市買一些東西。她出了家門沒走多遠,兒子就哭喊著從身後攆了上來,吵著鬧著要跟著去。孩子不大,集市離家又遠,帶著他很不方便。因此曾子的妻子對兒子說:“你回去在家等著,我買了東西一會兒就回來。你不是愛吃醬汁燒的蹄子、豬腸燉的湯嗎?我回來以後殺了豬就給你做。”這話倒也靈驗。她兒子一聽,立即安靜下來,乖乖地望著媽媽一個人遠去。
曾子的妻子從集市回來時,還沒跨進家門就聽見院子裏捉豬的聲音。她進門一看,原來是曾子正準備殺豬給兒子做好吃的東西。她急忙上前攔住丈夫,說道:“家裏隻養了這幾頭豬,都是逢年過節時才殺的。你怎麼拿我哄孩子的話當真呢?”曾子說:“在小孩麵前是不能撒謊的。他們年幼無知,經常從父母那裏學習知識,聽取教誨。如果我們現在說一些欺騙他的話,等於是教他今後去欺騙別人。雖然做母親的一時能哄得過孩子,但是過後他知道受了騙,就不會再相信媽媽的話。這樣一來,你就很難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曾子的妻子覺得丈夫的話很有道理,於是心悅誠服地幫助曾子殺豬去毛、剔骨切肉。沒過多久,曾子的妻子就為兒子做好了一頓豐盛的晚餐。
曾子用言行告訴人們:在生活中要時刻奉行誠實守信的原則,哪怕對孩子,也不能隨便欺騙,身教重於言教。讓孩子學會把守信放在首位是非常重要的。
古人把誠信看得極其神聖。不僅是在日常生活中,即使在處理國家大事上,聰明的政治家也會盡量做到誠實守信。
春秋戰國時,晉文公在外流亡時,曾經受到楚成王的熱情招待。他非常感激,表示日後如果晉國和楚國的軍隊要打仗,晉軍情願退避三舍(90 裏)地作為報答。
不料,當初信口之言,多年之後倒真成了現實的考驗。公元前 633年,因為宋國背楚聯晉,楚國派軍隊攻打晉國。楚軍已經擺開了陣勢,兩軍相遇後,晉文公突然想到早年許諾,於是命令晉國軍隊先退卻30 裏,楚國的統帥子玉乘勝追擊。下屬紛紛請求晉文公:“以國君您的地位,卻回避楚軍的一個小小將領,這是恥辱。再說楚國軍隊已經被打得疲勞不堪了,必然要失敗。為什麼要退卻呢?”
晉大夫子犯說:“各位忘記了國君在楚國時受到的好處嗎?我聽說,在戰鬥中,有理士氣就高漲飽滿,軍隊就壯盛;無理士氣就會低落,軍隊就容易疲憊。如果我方做到以國君回避君子,它還不撤退,那楚軍也就理虧了。到那時我們再攻打它,也合乎道義。”
於是晉軍連退 90 裏,“三舍”已畢,楚國其他將帥打算停止進攻,子玉不同意,一直逼到城濮,於是爆發了著名的城濮之戰。楚軍大敗。
晉軍以弱勝強,因素固然很多,晉文公善於運用道義感召顯然是最高明的一著。
還有一事也可佐證誠信的威力。一次,晉文公攻打原國,與士兵約定 7 天為期。過了 7 天,原國還不投降,文公命令撤退。謀士們說:“原國就要投降了。”軍官們也都請求等待一下。文公說:“信用是國家的珍寶。得到原國失掉珍寶,我不這樣做。”還是命令軍隊離開了原國。
第二年,晉文公又率領軍隊攻打原國,與士兵約定一定得到原國然後才返回。原國人聽到這個約定,於是就投降了。衛國人聽到這件事,認為文公的信用真是達到極點了,也歸順了文公。
晉文公後來能夠稱霸諸侯,看來並不是偶然的。作為政治家,在許下了對自己不利的諾言之後,能夠做到言而有信不撒謊、不找借口是很難的。然而,“誠實守信”的品德恰恰有助於一個人成就偉大的事業。即使在非常的情況下,也要盡量恪守誠信之道,這樣才能贏得人們的敬仰。
那麼,青少年應該怎樣才能培養講誠信的行為習慣呢?如下建議可供參考:
(1)要增加一點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