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努力克服那些容易將我們引入歧途的性格弱點(1 / 1)

在我們的性格中,有許多易將我們引入歧途的弱點,人格心理學家將這些性格弱點歸納為如下6個方麵——這些性格弱點是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要極力克服的。

(1)欺瞞症。

隱瞞真相,自欺欺人;麵對挫折,采取否認、抵消、“合理化”、文過飾非或“酸葡萄態度”的方式去處理。這就是欺瞞症。“麵子”效應就是其中一個症狀,其特殊之處在於:重形式勝於重內容,重外表勝於重內裏,重外在評價勝於重行為後果。比如,因努力不夠失敗後,把挫折的原因外推到一件與己無關的事情上去,實質是隨遇而安,推卸責任。麵對人為的苦難,自嘲成必交的“學費”;麵對現實的挫折,念起“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咒語,卻不去努力改變現狀。

(2)“近視”症。

目光短淺,急功近利。對未來,既無把握,也無所求,“今朝有酒今朝醉”。以“畢其功於一役”的表現為例,現實生活中的很多人,不願意一點一滴地積累,不屑於去做小事,一味祈求投機性的暴發機會。雖然暴發欲本身不一定就那麼壞,但是隻要看看暴發欲後麵隱藏著的動機,便可知道,不願幹小事的人並不意味著想幹大事,不過是想一蹴而就,然後坐享其成。

(3)自貶症。

自己不相信自己,把自己等同於社會所給定的社會角色,有義務意識而無權利意識,對權威取奴隸般的頂禮膜拜的態度。“不怕人笑話,就怕自己誇”,曾是不少人的座右銘;故作謙恭,自我貶低在中國曾是被推崇千年的傳統。如從稱謂上看,第一人稱代詞“我”是很少登上大雅之堂的,取而代之的大都是一些自貶性的字眼。比如過去,子女對父母自稱為“不肖”、“不孝”,學生對師長自稱為“不才”,稱自己家為“寒舍”,稱自己的文章為“拙作”,稱自己的孩子為“犬子”等等。倘若受人誇獎,第一反應就是連聲否認,輕者自稱“過獎了”,重則把自己大貶一通,說得一錢不值才罷休等等。

(4)不合作症。

“一個中國人是一條龍,三個中國人是一條蟲。”就是抱怨部分中國人缺乏團結協作精神的。“1 1=2”似乎連幼兒園的孩子都懂得。但是,算術裏的常識在生活中未必全可靠。一個蘋果加一個蘋果等於兩個蘋果,一股力量加另一股力量卻不一定等於兩股力量的總和。社會生活中的內耗往往呈現這樣一種狀態:表麵上人們確實采取了合作的形式,因而看上去確實是 1 1,隻是由於貌合神離,才造成了分力之間的彼此抵消。

(5)缺乏公德症。

公德意識差,沒有自覺性。如對青少年學生來說,破壞公物,故意弄髒樓內的牆麵;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破壞花草樹木;買飯、打水插隊;從樓上的陽台、窗戶往下扔東西;出口髒話連篇;自習課上喧嘩……都是缺乏公德的表現。

(6)守舊症。

缺乏嚐試和創新精神,過於重視傳統的經驗,本能地排斥新生事物。如在我們的生活中,對於某種方案,某種設想,或者某條道路的選擇,人們習慣於以它們是否符合傳統的選擇來證明其合理與否。

請記住:如果你的性格是健康的,你的人生也會是快樂的、幸福的;如果你的性格是病態的,那麼你的人生也會是痛苦的、憂傷的。如果你想改變你的世界,創造你的輝煌,首先就必須改變你的性格弱點,努力塑造良好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