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種行動方式經過無數次的練習和重複而固定下來,成為不變的模式,這就是習慣。比如定時、定量吃飯。最初小孩對饑、飽的感覺不是那麼準確和明顯,吃飯沒個時間觀念。玩起來,特別興奮,可以忘了吃飯;沒的玩了,很閑散,又總想吃東西。這就是沒有吃飯定時的習慣。小孩遇見喜歡的東西就多吃,不喜歡的就少吃或不吃。這就是沒有定量的習慣。
習慣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而是要通過長年的、反複的操作實踐,重複又重複,才能固定下來。所以,習慣是在生活過程中教育和培養的結果。青少年時期是形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養成良好的習慣終生獲益。一旦錯過成長的關鍵時期,以後,再改變已有習慣就很痛苦了。
中國著名的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陳鶴琴說:“人之動作十分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有大部分是在幼年時養成的,所以在幼年時代,應該特別注意習慣的養成。但是習慣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壞。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福;習慣養得不好,則終生受其累。”
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時候形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和天生的一樣牢固。近代英國教育家洛克在其《教育漫話》中說道:“兒童不是用規則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規則總是被他們忘掉。你覺得他們有什麼必須做的事,你便應該利用一切時機,給他們一種不可缺少的練習,使它們在他們身上固定起來。這就使他們養成一種習慣,這種習慣一旦養成以後,便不用借助記憶,很容易地、很自然地發生作用了。”
一個人在小時候培養一些好的習慣,將會給他帶來終生的無窮收益。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早在公元前 350 年便宣稱:“正是一些長期的好習慣加上臨時的行動,才構成了美德。”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好習慣是人在神經係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畢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償清的債務,這種債務能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創舉失敗,並把他引到道德破產的地步。”記住:播下一種心態,收獲一種思想;播下一種思想,收獲一種行為;播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那麼,青少年怎樣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呢?良好的習慣要從小養成,中國有句古話“慎之於始”,就是這個意思。如嬰兒初生的時候,假使大人不放他在床上而抱在懷裏睡的話,不消一個星期,孩子就會養成要睡在懷裏的習慣。因此,從孩子呱呱落地,父母就不要忽略這種事情。還有一點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教育的環境,一個好的習慣養成,父母是負有很大責任的,像父母的言行、暗示,對於兒女的習慣形成有極大的影響,因為父母與小孩在一起的時間長久,一舉一動都很容易使小孩子模仿的,其他在小孩子周圍的人,也要影響到小孩子的習慣。所以,環境的教育對於習慣的養成是有密切關係的。當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一種好的習慣能否形成,最終取決於青少年個人的努力。
習慣與人生有很重要的關係。青少年必須有意識地培養良好的習慣,不隻是生理上的習慣,而且是心理上的習慣。要養成生理和心理上的習慣,不但要“慎在其始”,而且要“慎之於終”。有恒地繼續下去,不要間斷地學習,不斷地完善自我,將來才能夠取得傑出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