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2章 你可以像自己所希望的那樣快樂(1 / 2)

有一次,孔子和幾個學生在一起談心,他鼓勵大家說說自己感覺最快樂的事情。子路最誌向遠大,他說:“一個有一千輛戰車的國家,麵臨內憂外患,我去治理它,3 年就能使大家充滿勇氣,並且又很守規矩。”冉有和公西華一貫比較謙虛,一個說:“方圓六七十裏或五六十裏的小國家,我可以在 3 年內使人人富足,至於禮樂教化,那還要靠別人來幫忙。”另一個說:“我的本領還不夠,但願意不斷學習,在祭祀和外交典禮上,我可以穿戴整齊去做個小司儀。”最後輪到曾子,他停止了彈琴,站起來說:“我認為最爽的事是,暮春三月,穿著輕便的春裝,和五六個朋友一起,帶上六七個小孩,在河裏洗洗澡,在郊外吹吹風,然後一路唱歌走回家。”

孔子聽了,羨慕得不得了:“我的想法是與曾參一樣的呀!”

這就是快樂。快樂就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愉悅的感受,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對生活的態度。真正的快樂,無須擁有大把的鈔票或豪華的住宅。爬雪山、過草地、吃樹皮的紅軍戰士照樣笑著唱著歌前進;億萬富翁、影視明星、社會名流因為鬱悶而自殺者也大有人在。

精神世界的快樂與物質世界的快樂是沒有多大關係的。

世界衛生組織曾進行一項各民族快樂指標的調查,在接受調查的22個國家總共 2萬多人中,隻有 9%的中國人認為自己是個快樂的人。換句話說,10 個中國人中有 9 個認為自己不快樂。而認為自己快樂的英國人占 36%,印度占人 37%,美國人占 46%。我們為什麼不快樂呢?有人可能會說是因為我們不如美國人那樣有錢;但是比中國人更沒有錢的印度人,為什麼其中自認為快樂的人要 4 倍於中國人呢?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快樂與痛苦都不是因為事情的本身,而是我們看問題的態度。為什麼有些人靠領救濟,甚至街頭要錢度日卻整天樂樂嗬嗬?為什麼有些人事事順意,卻仍然鬱鬱寡歡?天堂與地獄,其實就在我們自己心中,就看我們自己如何選擇。正如一位哲人所說的:“意識本身可以把地獄造就成天堂,也能把天堂折騰成地獄。”佛法也有“一切唯心造”的類似觀點。也就是說,一切煩惱,皆由心生;一切痛苦,皆由心受;一切善惡業緣,皆由心起。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老婦人,一個人辛辛苦苦養大了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了雨傘店的老板,小女兒嫁給了扇子店的老板。

這一年的夏天,天氣特別炎熱,整個月滴雨未見。這位老婦人就整天唉聲歎氣:“這都一個月沒下雨了,我大女兒家的生意可就真要做不下去了,那她的日子可要怎麼過啊?”

這一天,終於下起了大雨,這雨啊,要麼久久不下,要下就下得久久,把一個多月以來的熱氣一掃而光。可是,老婦人就開始擔心她的小女兒了:“哎呀,這雨老是這麼下個不停,我小女婿他們店裏的扇子,還能賣給誰呢?這可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