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心情愉快的習慣使很多人的心靈幸免於痛苦、絕望。愉快的經曆能培養開朗的性格,給生活留下美好的記憶。快樂是一種心理習慣,一種個性化的生活態度,一種健康的氣質。
要使快樂變成一種心理習慣,就必須能夠時時處處尋找快樂,發現快樂。
波蘭作家顯克微支筆下的“小音樂家”楊科,他的世界中,處處都有著美妙無比的音樂;然而在別人聽來,那不過是平淡無奇的蟲吟蛙鳴,風聲鳥語,流水和車輪聲。色盲的人感受不到色彩的美,鼻塞者嗅不到任何氣味。在不順心的時候,在遇到悲哀的情景和無法避免的困難的時候,如果我們能以愉快的心情來對待它,那麼,它很可能就變得微不足道,變得有益且鼓舞人。
養成快樂的習慣,含著微笑生活,那麼,我們就會成為情緒的主人,而不受外界情況的支配。比如,在一次約會時,對方遲到了十來分鍾。一般的人不免要生氣,喜歡自尋煩惱的人會製造出種種不愉快的猜測:故意晾晾我,擺架子,故作矜持,想甩掉我,等等。但有了快樂習慣的人,卻常常這樣想:準是誤了事,或者是單位有重要的事,於是能諒解對方,自己也避免了不愉快情緒的幹擾。“幹嗎要把事情想得那麼糟呢?”這是快樂的人常常說的話。
對生活持快樂態度的人,性格特征通常是開朗、豁達、豪放的;而生活中不能感受快樂的人,通常是那些心胸狹窄、脾氣古怪、性格孤僻、好挑釁或好顧影自憐的人。林黛玉之所以難以開顏,跟她的小心眼兒、處處愛使性子分不開。
所以,要使快樂成為自己個性的生活態度,還須從改變自己的性格入手。蕭伯納曾經說過:“如果我們感到可憐,很可能會一直感到可憐。”
一位哲學家指出:人受困擾,往往不是由於發生的事實,而是由於對事實的觀念。當我們覺得不開心的時候,不妨分析一下自己的性格上的弱點,是因為急躁易怒而不快呢?還是因為妒忌自大的性子?如是前者,那就學會耐心,冷靜地對待生活;如果是後者,那就更需要加強思想修養,學會寬厚待人,培養謙虛美德。美好的性格,高尚的品德,是快樂的支柱和依附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