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4章 快樂是一種可以通過努力接近的美好的狀態(1 / 2)

一般字典上對快樂下的定義多半是:覺得滿足與幸福。德國哲學家康德則認為:“快樂是我們的需求得到了滿足。”的確,快樂是一種美好的狀態,也就是沒有不好或痛苦的事情存在,你覺得個人及周圍的世界都挺不錯。在生活中,青少年該如何才能獲得快樂呢?

(1)主動尋覓、用心追求才能得到。

追求快樂之道,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要了解,快樂不是唾手可得的。它既非一份禮物,也不是一項權利,你得主動尋覓、努力追求,才能得到。當你領悟出自己不能呆坐在那兒等候快樂降臨的時候,你就已經在追求快樂的路途上跨出一大步了。怎麼樣?感覺不壞吧?先別樂,等你走完其他九步之後,你就必能到達快樂的真正境界。

(2)擴大生活領域、嚐試新的事物。

當你肯嚐試新的活動,接受新的挑戰的時候,你會因為發現多了一個新的生活層麵而驚喜不已。

學習新的技術、開拓新的途徑,都可以使人獲得新的滿足。可惜許多人往往忽略了這一點,平白喪失了使自己發揮潛能、獲取快樂的良機。

許多人以為自己應該等待一個適當的時機,以穩當的方法去開拓前程。這種想法未免過於保守,因為那個適當的時機可能永遠不會到來。任何人的生命都不是精心設計、毫無差錯的電腦程式,所以應該有準備迎接挑戰的勇氣。

(3)天下所有的事情並非隻有一個答案。

追求快樂的途徑很多,不光是隻有你死心眼認定的那一個。一般人往往認為自己這一生隻能成功地擔任一種工作,扮演一個角色,甚至以為如果不能得到或辦到這一點,自己就永遠不會快樂,這種想法未免太狹窄了。不能達成目標固然痛苦,可是這並不表示你從此就與快樂絕緣了,除非你自己要這樣想。

對事物應采取彈性的態度,不要冥頑不靈,記住任何最好的事都不一定隻有一個。當然這並不是要你放棄實際可行、夢寐以求的目標,而是鼓勵你全力以赴,使夢想成真。

(4)敢於追求夢想與希望。

蕭伯納有一句名言:“一般人隻看到已經發生的事情而說為什麼如此呢,我卻夢想從未有過的事物,並問自己為什麼不能呢。”年輕人尤其應該有夢想、有希望,因為奮鬥的過程和達成目標一樣,都能使人產生無比的快樂。你要有勇氣夢想自己能成為一位名醫、明星、傑出的科學家或作家等等,而且要全力以赴,奔向理想。

當然你的夢想要合理和具體可行,不要好高騖遠,空做摘星美夢。比如你天生一副烏鴉嗓子,就別夢想變成畫眉鳥!還有,你要記住,就算你無法達到這個目標也並非世界末日。布朗寧曾說:“啊!如果凡人所夢想的都唾手可得,那還要有天堂幹嗎?!”

(5)隻跟自己比,不和別人攀。

從我們懂事以後,我們就感受到“成就”的壓力,這種壓力隨著年齡的增長愈來愈強烈。因此年輕人處處想表現優異,以為自己非得十全十美,別人才會接納自己、喜歡自己。一旦發覺自己處處不如人時,就開始傷心、自卑,結果當然毫無快樂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