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才要舍得(1 / 3)

大凡要幹一番大事業,必須得到人才的幫助。而既然是人才就不是你想要就能要到的。做一個不恰當的比喻,人才就好比市場上的商品,越是有才能的人,他的的價格就越高。對待人才必須肯舍得,若你心裏隻有那點小算盤,自己的一家三畝地,人才是不會跟著你的。其實想想也知道,人才跟著你是為了建功立業,光宗耀祖,實現自己一生的抱負。你若在乎那些錢財,人才哪會跟著你。要實現這些,就必須讓人才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而要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就必須舍得。

燕昭王即位時,燕國正被被齊國打得大敗,國家瀕臨滅亡。昭王下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招納賢才,幫助他治理國家,使燕國盡快強大起來,報仇雪恨。他親自拜訪老臣郭隗,向他請教尋求賢才的方法。郭隗並未急於告訴昭王怎樣求賢,卻向他講了一個尋找千裏馬的故事:從前有位國君,不惜用千金求購千裏馬,三年過去了,還是沒有買到。有位侍臣對國君說:“請讓我去尋找千裏馬吧!”國君就派他去了。過了三個月,侍臣打聽到某地有匹千裏馬,但可當他急忙趕到時,千裏馬已經死了。侍臣便用五百金買下千裏馬的骨頭,帶回來見國君。國君大怒,厲聲斥責道:“我要的是活的千裏馬,誰讓你花五百金買來了馬骨?”侍臣回答說:“大王請息怒。我用五百金買回馬骨的消息傳揚出去,天下的人都知道大王真愛千裏馬,難道還怕沒有人送上門來嗎?活的千裏馬很快就要到了。”果然,此後不到周年,就得到了許多匹千裏馬。郭隗講完故事後對昭王說:“大王果真要招納賢才,就先從我開始吧!”於是昭王給郭隗建了豪華的住宅,像對老師那樣恭敬地伺候他。消息傳出之後,魏國的樂毅、齊國的鄒衍、趙國的劇辛等,紛紛來到燕國,在他們的幫助下,燕國很快富強起來,終於打敗齊國,報了前仇。

燕昭王之所以能夠吸引那麼多人才,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懂得舍棄。郭隗的才能比不過魏國的樂毅、齊國的鄒衍、趙國的劇辛,但都能以對待老師的態度來對待,那對樂毅等大才還不更加隆重對待。隻有懂得舍棄,才能夠獲得。

有些大才也不是你舍得金銀珠寶就能夠獲得的,他更看重你的真誠。曆史上有名的典故就是三顧茅廬。

東漢末年,各地起義風起雲湧,導致漢王朝搖搖欲墜,名存實亡。曹操統一了北方,孫權占據南邊東吳之地。而劉備這位後來三足鼎立的人物事業卻屢遭不順,敗仗一個接著一個,真可謂山窮水盡。劉備也很無奈,自己一沒錢,二沒兵,唯一有著的就是自己一心匡扶漢室的心。但心終究是心,沒有實力的正義就是空洞的說教。他知道自己有如此遭遇就是缺一個能夠運籌全局的人物,論將領,關張趙可謂萬人敵。可打仗這事,不能隻靠勇,還得靠智慧。自己做夢都希望能夠遇到“伊尹呂尚式”的人物,但這種人物,那可是幾百年才出一個。哪是想遇到就能遇到的。後來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這個人物很有才能,是一個能夠和伊尹呂尚相媲美的人物。自己恨不得馬上能見到這位盤盤大才。為此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南陽、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但這次諸葛亮不在。過了一些天,又第二次去請諸葛亮,當時天下著大雪,沒想到諸葛亮這次外出閑遊去了。這個時候,張飛的急性子就爆發了,急著要打道回府。劉備見諸葛亮不在,隻好寫下一封信,道明來意,希望諸葛亮能夠出來拯救天下蒼生。過了一些天,劉備齋戒三天,第三次到諸葛亮住處,希望這次能夠遇到諸葛亮,把他請出山。關羽一向自負,認為諸葛亮可能徒具虛名,知道我們去請他,不敢出來了。張飛覺得大哥劉備都去了兩次,這次就由張飛代勞吧。若諸葛亮不依,張飛也好動粗——把諸葛亮捆過來。劉備責備了張飛一番,最後劉備還是帶著關羽和張飛一同前去。當他們到諸葛亮家前,已經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諸葛亮自己也以興複漢室為己任,又見劉備如此誠懇請他幫忙,就出山幫劉備的忙了。後來幫劉備成就了帝業,自己也在青史留名,為後代所敬仰。

如果劉備不肯舍得自己的架子,妄自尊大,把人才不放在眼裏,就算劉備再打拚幾十年,估計也不可能有後來的成就。

人才請來了,那就得放手讓他去做。第一得信任,得放權。《孫子兵法》講道:“將能而君不禦者勝。”意思是說將領有才能,作為君主的應該信任他,不要牽製他,這樣才好打勝仗。曆史上有不少敗仗就是因為“將能而君禦”,不信任,瞎指揮。還是

現代史上的例子就是蔣介石。撇去其他政治性因素不談,單談蔣介石指揮作戰。以下文字節選自楊奎鬆先生的一篇文章《在毛澤東麵前,蔣介石必敗無疑》。

毛澤東與蔣介石之間的成敗,軍事指揮上的優劣具有很大意義。照理說,毛澤東沒有學過一天軍事,而蔣介石到底還算是學軍事出身。但是,蔣介石考慮軍事問題時,戰略上的考慮卻十分欠缺。他關注的往往是一些細節。反映到軍事指揮上,他經常關注的也是一些明顯應該是由那些團長、營長去關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