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爾(2 / 3)

趙光義聞言,心中忽然升起一種不祥之感。暗道“難道真如他們所說,兄長要有不臣之心”?趙光義一時拿捏不定,但有不好直意言明,隻好小心試探道:“兄長理應知曉鎮,定二洲傳來的急報,故才敕命趙,乾,孫,李四位長老,想必是應對北漢與遼國結盟之事吧”?

趙匡胤微搖虎頭,不以為然道:“北漢雖勾結遼國大舉入侵我後周,但是我量劉鈞小兒隻是個繡花枕頭,做不得什麼轟天大事”。

趙光義見趙匡胤有意避開四位長老之事不言,心中雖有不甘,但也隻得點頭稱是,道:“兄長所言甚對,那劉鈞之父劉崇曾兩次合遼圖謀我國,無不大敗而歸,先是兵敗晉州,乾佑七年又慘敗於高平。後終因先皇世宗皇帝大兵壓境,使他鬱積而死。今其子又奉契丹人為父皇帝與之狼狽為奸。如此惡唑之人料定也無甚大謀,不過...”趙光義神色凝重,轉言道:“雖然劉鈞不足掛齒,可是遼國皇帝耶律瓊卻是個狡詐之人,此人善用陰謀詭計,兄長不得不防。而且法華寺的山門正好在遼國境內,法華寺可是赫赫有名的大門派,要是它也卷進遼國的陣營,那對後周可是大大的不利”。

趙匡胤聞聽光義之言,神色驟變。想罷多時,遂才緩緩開口道:“那耶律老兒倒是個人物,隻是這些年來倚老賣老,已經沒有了草原狼的戾氣,雖值得一提,倒也不足為慮。倒是法華寺是個大障礙,不過聽聞該寺主持大師懷海是佛家大德,門下皆都是不問世俗的青燈弟子,應該不會卷入人世的爭端。倘若法華寺果真與遼為伍,為兄也隻能寄望於師尊陳摶真人了,不過法華寺應該不會參與其中,畢竟還有更為強悍的勢力在於其掣肘”。趙匡胤想到聖境琉璃,心中稍感輕鬆。因為自古以來,華夏便有規矩:修行門派或是修行者不得卷入天下之爭,如若不然,聖境琉璃便會與天下眾修行門派合力斬殺。雖是如此,但欲染指俗世興衰之人著實不少。趙匡胤便是修行之人,一身武功七七八八都是得了天玄道門陳摶真人所授,但陳摶雖與之相交數年,終未將其收入門下,隻是給他一個外門弟子的名號。而外門弟子按理來講是算不得真正的門人,一來沒有師徒之名,二來所學有限,真正的修行之術並未學得。故才可以在俗世追名逐祿,要是一身修為已至修真之境卻是不可再塵世肆意妄為,否則必招殺身之禍。但望眼天下南平,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以及虎視眈眈的大遼多少都與一些大門派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自從一百年前的伏魔之戰,魔道縱橫一時,天下各門派已經沒有多少心力在維護塵世間的安寧了,自打那時開始豪強征戰,而各大門派也都有意無意的參與其中。當年那條古老的戒言已經沒有多大震懾了。

“兄長所言甚對,倒是臣弟杞人憂天了”。趙光義道:“不過臣弟還是有些擔憂,眼下諸侯爭霸已是千鈞一發,各大門派雖然表麵沒有動作,但背後怎樣卻不得而知,遼國的法華寺,南唐的仙劍門,吳越的同歡閣,後蜀的拜月宮,南漢的七殺島,還有我後周境內的天玄道門,以及西北靈鷲山的禪華宗,極東之地的聖境琉璃,還有三十六魔門,七十二正道。這些勢力雖然是修行門派,但是在如今生死存亡之際難保不會卷入俗世之爭。這些名門大派可不是我後周和神拳門能比肩的,他們其中任何一個門派都足以讓我們飛灰湮滅。依臣弟所言,為今之計隻得以靜製動,謀定而後動,以免一失足成千古恨。今兄長執意不肯言明四位長老的去意,臣弟也不敢追問。臣弟隻提醒兄長一句,神拳門雖然門勢衰微不隸屬七十二正道一門,但兄長千萬要謹慎行事,倘若兄長一意孤行隻得將神拳門淪入萬劫不複之地,到那時惹得天下腥風血雨,就是陳摶真人也無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