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告訴孩子我愛你(1 / 3)

在這一章裏,有孩子對父母帶有附加條件的“愛的鬱悶”,有父母對孩子大愛無言的“愛的迷茫”。也許是傳統觀念裏愛在心頭口難開,也許父母對孩子僅僅是一句“我愛你,寶貝兒!”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 不要給孩子有條件的愛

小夕是跟著爸爸來到谘詢室的,六歲的小姑娘長得粉嘟嘟的非常可愛,她拉著爸爸的小指頭跟在後麵,臉上怯怯的一言不發,谘詢師向她微笑著打招呼,她還是不說話,隻是眼睛亮晶晶地看著麵前的這個阿姨。爸爸很苦惱地告訴谘詢師:“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這孩子與她媽媽的關係變得很冷,在家裏隻要她媽媽在,她一天都說不了幾句話,其實我們都特別愛她,要什麼買什麼的,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谘詢師聽了爸爸的講述,慢慢地走到小夕麵前,蹲下來,微笑地看著孩子,輕輕地問道:“寶貝兒,聽了爸爸的話,你是不是心裏特別難受?”

小夕還是不說話,眼睛裏淚花兒一閃一閃的,谘詢師伸出手輕輕地摸摸孩子的臉:“寶貝兒,你一定受了什麼委屈吧?”孩子點點頭,眼淚“吧嗒吧嗒”地掉了下來,突然,她撲進阿姨的懷裏,抽噎著說:“媽媽……不愛我了……我覺得……很難過……”

孩子的話一出口,爸爸感到很吃驚:“怎麼會呢,她媽媽最疼她了,為了照顧她把工作都辭了,就是不放心把她交給阿姨帶,平日裏什麼好吃的好看的衣服都買給她……”谘詢師摟著小夕,撫著孩子的背:“寶貝兒,可以告訴阿姨媽媽怎麼不愛你了嗎?是不給你買新衣服或者好吃的,還是對你發脾氣了?”孩子搖搖頭,說:“不是的,媽媽說我要是不好好學習,沒有考雙百,她就不喜歡我了,也不再給我買好吃的和新衣服了!”

到這裏,谘詢師終於發現了小夕因為覺得媽媽不愛她而悶悶不樂的結症所在。原來,小夕的媽媽為了教育上幼兒園的孩子從小就有好好學習的習慣,經常在給孩子買衣服、買零食的時候告誡孩子“媽媽這麼疼你,你一定要好好學習呀”,或者是“你要是不好好學習,媽媽就會很失望”,或者是“媽媽為你付出了這麼多,為的就是你能拿個雙百回來”,等等之類的話。媽媽的本意是時刻想教育孩子,沒想到小夕卻有著完全不同的理解。

小夕是個六歲的孩子,剛剛上幼兒園,對於考試感到本能的陌生,媽媽每天都嘮叨“要好好學習、要考雙百”讓孩子覺得學校不是個好地方,小小的心理就感受到了壓力,自然就有抗拒。而從小到大孩子都是被母親寵著的,買喜歡的東西長時間來已經讓孩子覺得這應該是一種愛的表現,現在媽媽把討厭的幼兒園、考試作為代價,孩子感到心裏不舒服但又搞不清楚這是為什麼,就理所當然地給自己了一個原因來解釋,那就是“媽媽變了,不愛我了”,這就是導致小夕與媽媽冷淡的原因。

小夕媽媽的這種教育方法在現代家庭理論中叫做“有條件的愛”,其實中國絕大多數的家長都會用這樣的方式對待孩子。在中國傳統的教育影響下,許多家長認為孩子隻有走讀書學習這條路才會有出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千方百計地要孩子把“學習、考試、讀大學”根植於心,父母每天都在愛孩子,於是一不小心就把愛變成了要孩子學習的籌碼,教育也變成了無止境的嘮叨。

爸爸媽媽們一定會有這樣的經驗與感受:在吃東西的時候,父母覺得應該告訴孩子“你學習好以後有出息了才能比現在吃得更好”,結果話說出來就是“你吃這麼好吃的東西,就要好好學習啊”;在給孩子禮物的時候,也想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是愛你的,同時希望你能有個好的明天”,結果話一說出來就是“你要是考試考第一名,就給你再買一件更好的禮物”;還有的父母為孩子付出很多,自己有時候也會感到累,或許就想表達給孩子聽“爸爸媽媽這麼辛苦是因為愛你,想讓你過上好的生活,你自己也要努力啊”,但是卻忍不住嘮叨“我辛辛苦苦還不是為了你,你不好好學習對得起我的辛苦嗎?”

從上麵的例子我們看到,父母們經常使用的這些語言,在表達出來的時候直接跳過了關於“愛”的部分,很少有父母每次都告訴孩子“爸爸媽媽的愛”與“你的學習”之間的關係。小孩子的思想非常單純,他不斷地聽到爸爸媽媽這樣講,直接就把“爸爸媽媽的愛就是讓我學習”機械地聯係在一起,感覺到似乎爸爸媽媽的愛是要學習好為條件的,一些心思敏感的孩子會進一步想“如果我成績不好,爸爸媽媽就不愛我了”,這樣一來,孩子心裏就會感到壓力、不平衡,進而出現叛逆、自閉。

專家答疑:

有的父母讀到這裏也許就會感到疑惑:“這不是很顯然的問題嗎?孩子又不是不會思考,還用得著每次都講嗎?”這就涉及到人大腦接受信息的原理,大腦最容易接受的其實是直接的信息,在接受的時候是不加任何選擇的,並且它可以不加選擇地接受任何關聯在一起的信息,而我們所說的思考,其實是大腦接受大量信息後重新整合的過程,需要一定的主動性。

例如,每天早上鬧鍾一響我們就會習慣性地起床,根本不會在大腦裏思考“為了工作我要早起”,那是因為大腦已經把“鬧鈴”和“起床”的信息聯係在了一起,而思考一定是後來的行為。同樣的,父母對孩子不斷地嘮叨,孩子的大腦牢牢地將“愛”與“學習好(條件)”聯係在了一起,盡管他會思考,但更多的時候大腦第一時間給他的信息就是“有條件的愛”,進而孩子就會有相應的情緒出來。

所以,當孩子對爸爸媽媽“愛的嘮叨”感到到不耐煩的時候,並不是孩子不懂事,也不是爸爸媽媽做錯了,隻是孩子大腦中接受到的信息關聯有誤,這時候,請我們的父母不要怕麻煩,跳過中間省略了的語言,多短短的一句話,就會有不一樣的教育效果。

父母課堂:

作為爸爸媽媽,請仔細想一下自己平日裏是不是經常給孩子這樣有條件的愛,如果孩子經常對你的愛沒有欣喜的回應,或者經常露出不耐煩的表情的話,就一定要反省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了。

1.盡量向孩子表達單純的愛:父母單純的愛會讓孩子感到愉快與安全,教育孩子確實是一件長久持續的事情,但是有時候不妨拋開說教,簡簡單單地告訴孩子一聲“寶貝,我愛你”,或者是一個親吻與擁抱,孩子感受到愛後容易對父母親近,反而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2.向孩子講清楚愛與期望的關係:不要總想著孩子知道,父母在表達的時候不要怕羅索,可以用三句短語組成一個句子來進行表達,這個句子是這樣的:“媽媽給你買衣服(或者其他事情)是因為媽媽愛你,同時媽媽希望你長大了自己也能買有更漂亮的衣服(父母愛的期望),所以不得不督促你好好學習(對孩子的要求)。”

3.生氣的時候不要拿愛撒氣:許多父母生孩子的氣不由得會抱怨:“我那麼愛你,你居然這樣,真是白疼你了”,孩子或許隻是單純地做錯了一件事情,這麼一說好像是他在褻瀆父母的愛,孩子也許不會這麼清楚地表達,但他心裏會感受到壓力與委屈,這樣一來反而轉移了孩子對事情本身的認識,對孩子的成長沒有任何好處。

4.不要拿愛來脅迫孩子做事情:父母為了孩子達到目標,經常會采取一些獎懲措施,特別是“如果你不能達到某某要求的話,就不愛你”,這樣的方式最容易讓孩子覺得愛是有條件的,也最容易傷害孩子。

2.愛孩子不僅是照顧他

小明是爸爸背著和谘詢師一起去遊樂場的,五歲的孩子長的胖嘟嘟的小臉,紅紅的像熟透了的大蘋果一樣,顯的天真無暇。谘詢師見到他時,他爬在爸爸背上,懶洋洋的伸了個懶腰,打了個哈欠!等上了公車,看到車上人多已經沒有了空位,他慢慢的讓爸爸將自己放下來,小手一插腰,大聲喊到:“怎麼沒有人給我讓位座呢?”看到他理直氣壯的小大人樣,旁邊的乘客忍不住笑出聲來,爭相把椅子讓給他坐,小家夥也絲毫不客氣,挑了個位置最好的,小腦袋往椅子後一仰,小皇帝似的打量了一下周圍的人,閉目養神去了。

爸爸很無奈的告訴谘詢師:“這孩子,也不知道和誰學的,現在很獨很自私。不管在哪裏,從來不考慮別人的感受,隻是顧著自己。公車上就是客氣的了,要是在家人麵前,早就“火山爆發了”。我們不知道是怎麼會事?更不知道要怎麼辦?”

谘詢師微笑著坐在小明旁邊,注視了一會小明。撫摩著孩子的小腦袋溫和的說:“寶貝兒,和阿姨聊聊天好不?”

小明慢慢睜開眼,但沒有說話,和谘詢師對視了一會,調皮的一笑。谘詢師抱起小明,放在腿上:“寶貝兒,想喝點什麼?”

“來杯可樂!快點!”小皇帝一點也不和谘詢師客氣。隨口就是命令。

谘詢師倒好了可樂,遞給小明,然後把耳朵放在小明的小腦袋前,好象在等待著聆聽什麼。

小明也很好奇,他悄悄的把嘴放在谘詢師耳邊問到:“阿姨,你在幹什麼?”谘詢師微微一笑“我在等你給我說一句話。”“ 什麼話呀?”小家夥來了興趣,表現出一種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

谘詢師輕輕撫摩孩子的小臉,說到:“謝謝呀!現在可以和阿姨來聊聊天了嗎?”

“當然可以,阿姨,你對我這麼好,我喜歡你!”小家夥倒也大方,答應的很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