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告訴孩子我愛你(2 / 3)

“那好,寶貝兒,告訴阿姨,爸爸媽媽平時對你怎麼樣?”谘詢師拉著小家夥的小手,小家夥也表現的很友好,收起了皇帝的姿態,笑著說:“他倆太會照顧我了,天天給我好吃的,家裏什麼都不缺,補品我都不想吃了。在家裏一直都是我說了算,我要什麼就有什麼,阿姨,我厲害吧!”小家夥很自豪的笑了出聲。

谘詢師鼓鼓掌“棒,棒,你真棒!”同時,她心裏也知道了小明很獨很自私的症結所在。原來,小明的父母為了望子成龍,對孩子照顧的是無微不至。隻要是為孩子好,什麼事情都願意做,整天買這買那的補鐵補鈣補維他命,生怕虧了孩子一點點。本意是愛孩子,卻愛過了頭,讓小明感覺這世界上隻有自己而別人理所應當的對自己好,腦子裏沒有感激的概念。

小明是一個5歲的男孩,剛剛上幼稚園,對於其他小朋友感到一種好奇,父母每天在家寵愛著自己,突然到了陌生的幼稚園,老師不會象父母在家一樣圍著自己轉,於是很容易把自己套起來,表現出不愛與人接觸、自私,什麼事都以自己為中心。陌生的幼稚園,陌生的周圍一切人和物使孩子搞不清楚狀態。於是自以為是的給了自己一個合理的解釋-所有人還是要對我好,必須的!

小明父母的教育方法在現代家庭教育理論中叫“照顧一切的愛”。其實我們絕大多數的家長都會勿入這樣一個誤區,那就是在中國傳統教育的影響下,我們往往認為要不惜一切代價的讓孩子吃好,穿暖。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費盡心思的補這補那,唯孩子是尊。結果這種愛一但過了頭,孩子就會認為這樣的愛是應該的,必須的,父母仿佛上輩子欠了孩子的一樣。現在就是理所應當的還。使孩子心裏沒有了感激而隻剩了接受。孩子隻知道被人愛而不知道愛別人,隻會接受而不會付出,我們每一位家長如果反思一下,是我們的孩子出了問題,還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

從上麵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父母們本意對孩子的種種的好,在表現出來的時候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接受和理解能力。這種隻有付出而不求回報的愛使我們的孩子誤以為這是很正常的,而以孩子的判斷能力往往會認為自己就應該讓別人照顧,全世界隻有自己而沒有他人。於是,自私和狹隘伴隨著孩子的成長,小脾氣也與日距增,稍稍不如意,就表現出“公牛的憤怒”。好象一個小定時炸彈,隨時會爆炸。這樣一來,孩子的情緒極不穩定,出現對任何人,任何事都莫不關心的姿態,讓我們的家長沒有脾氣。

專家答疑:

家長往往讀到這裏會產生疑問:“那我們不用盡心思照顧孩子,我們不把什麼都安排好了,孩子怎麼辦呢?現在社會競爭這麼激烈,不讓孩子從小補好了,以後不就晚了呀?”“也不隻是我家孩子自私,現在的孩子心裏那還有什麼別人。隻要我家孩子不吃虧就行了。獨一點有什麼關係呢?”

這就涉及到一個怎麼照顧孩子的問題,照顧孩子需要耐心,那種“大包大攬”的方式已經不適用現在的孩子。要讓孩子從開始接受愛就懂的,父母的這種愛是無私的,但並不是絕對的無私。要讓孩子懂得說“謝謝”。從小就抱著一顆感恩的心去接受別人的愛。

例如:每天和朋友見麵我們會習慣性的打招呼,而根本不會去想孩子是否和我們一樣,在接受了朋友的關心後會說句“謝謝”。突然有一天,當我們又和朋友打招呼時,朋友突然告訴我們,“你家孩子今天見我問好了,你教育的真好,我們也應該向你學習。”時,相信你會為你孩子的明禮而感到自豪。

所以,當你對孩子無微不至照顧的同時,發現孩子有了那麼一點點自私,先不要怪孩子不懂事,反思一下我們自身,是否對孩子過多的大包大攬。要讓孩子懂得愛別人。這時候,請我們的父母不要怕麻煩,不要太溺愛孩子。有時候僅僅是多那麼一點教育,就會有不同的效果。

父母課堂:

為人父母,請我們更多的時候思考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照顧到了孩子的一切,如果我們的孩子已經表現出了對我們的愛習以為常,和其他人在一起的時候隻會以自我為中心,心中沒有別人而隻有自己,就一定要反思我們的教育方法了。

1. 補充營養要適當。

我們的父母經常會有這樣的想法,我們自己小時侯家庭條件不允許,沒能補營養,現在條件好了,說什麼也不能虧了孩子,於是會盲目的選擇營養品,造成孩子“營養過剩”。如果我們的孩子因為我們要為他補這補那而煩惱,我們何不好好讓孩子吃正餐,對孩子的心理和生理成長都是有利的。

2.感恩教育——讓孩子懂得感激。

父母在照顧孩子的時候,往往總是感覺做的還不夠好,恨不得替孩子安排好一切,卻在無意中忽視了親情方麵的教育,使孩子在感悟親情的方麵的確也欠缺。可謂是“少年不知父母恩”。其實高明的家長往往會在精心照顧孩子的同時,有意識的讓孩子學會感恩,讓孩子學會帶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生活,不讓孩子在親情教育上有所漏洞。讓孩子學會說這樣的話:“媽咪,勞駕您了,謝謝您!”

3.對孩子愛而不溺

愛孩子是每一個父母的本能,但是在愛孩子的同時,不要把這種愛變成溺愛。父母要教會孩子懂得與人相處時應互敬和寬容。讓孩子從心裏懂得寬容,學會遇到問題選擇正確的方法解決。讓孩子擁有一顆寬厚仁和的心。而不是告訴孩子:“在外麵受氣,誰打你你也還手,別吃虧!”

3 愛在心頭要開口

谘詢師應邀來到小慧家,4歲的小姑娘看上去還是蠻可愛的,話語又不多,帶個小眼鏡。看上去就讓人有幾分喜歡。可她總是拉著爸爸的衣角,怯怯的打量著谘詢師,但就是不肯向前邁一步,無論父母怎麼勸說,小慧就是不肯放開拉著父親衣角的小手。谘詢師微笑的看著躲在父母身後的小慧,隻見她低著小腦呆望著地板發呆。媽媽很生氣的告訴谘詢師:“這小丫頭,以前蠻開朗的,最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管都管不住。最近也不知道是怎麼會事,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老是離不開我們大人,幹什麼都非要跟著我們後麵。生怕我們丟了似的。前幾天在一個同事聚會上,別人的孩子都高高興興的拉著小手去遊樂園玩了,就她一個人非坐在她爸爸身邊,怎麼哄都不離她爸半步,同事們開玩笑說她可真是爸媽的小皮襖,貼的真緊。讓我和她爸都不知道該怎麼才好。”

谘詢師慢慢走到小慧身邊,拉住孩子的小手,輕聲說“寶貝兒,媽媽說的對不?是不喜歡和別的小朋友玩了還是有誰欺負你了?為什麼現在這麼離不開爸爸媽媽?”

小慧還是低著頭,不說話,倒是小手更拉緊了父親的衣角。不斷的往後退,像一隻受到了驚嚇的小鹿。谘詢師微笑著摸摸孩子的頭,然後抱住孩子:“寶貝兒,你是不是有什麼心事呀?你一定在擔心什麼吧?”孩子點點頭,馬上就又把頭低了下去,嘴裏自言自語的說著些什麼。

谘詢師抱起孩子,貼了貼孩子的小臉,“寶貝兒,擔心什麼可以告訴阿姨嗎?”孩子點點頭,眼淚在眼眶裏不停的打圈圈。突然,她緊緊的摟著阿姨的脖子,淚如雨下“爸爸媽媽……他們不要我了……我害怕……”

聽到孩子這樣說,爸媽都感到很奇怪:“這怎麼可能呀?平時寵她還來不及,為了她上幼稚園做準備,我們還特意請假在家培養她的自理能力,孩子怎麼會感覺我們不要她呢……”谘詢師擦了擦孩子的眼淚,“寶貝兒,能告訴阿姨爸媽怎麼不要你了嗎?是他們不理你了還是老吵你,說不要你了。”孩子遙遙頭,說“不是的,我在外麵摔倒了,爸爸媽媽都不理我,還有我和他們一起散步,不知道怎麼的就找不到爸爸媽媽了,我害怕他們丟下我,不要我了……”

原來,小慧的父母為了教育要上幼稚園的孩子的自理能力,最近一段時間對孩子要求過高,小慧摔倒了,沒有以前那種安慰的話語,而隻是站在一邊要求孩子自己起來,孩子自己起來了也不多說什麼,連句鼓勵的話都沒有,有兩次還故意躲開孩子的視野,鍛煉孩子自己回家的能力,雖然家長始終在孩子身後跟著,但孩子並不知道這是在鍛煉自己,小慧是個要上幼稚園的孩子,對父母態度短期內這麼大的轉變還很難適應,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於是小小年紀就有了心事,有了擔心。自然而然的就給了自己一個原因來解釋,那就是“父母不想要我了”這就是小慧要緊緊跟著父母一步不離,生怕被父母丟了的原因所在。

小慧父母的這種教育方法在現代家庭教育中叫“逆境的愛”,我們有一部分家長,受國外教育方式的啟發,用這種方式來教育孩子。其目的是在於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認為要讓孩子接受鍛煉,但由於平常像寶貝兒似的寵愛到現在看似不管不問的放手這個過程時間過短,讓孩子一時還很難接受,於是一不小心就把這種方式誤以為是不要我了。教育也就走向了極端,使孩子產生心理壓力和心理包袱。

如果父母突然使用這種教育方式,在教育孩子麵對逆境時缺少了“愛”的表達,很多時候我們麵對摔倒又自己爬起來的孩子,心裏高興嘴上卻不表現出來,麵對被我們丟在半路又自己回到家中的孩子,激動自豪之餘卻忽視了對孩子的激勵。而我們的孩子思想非常簡單,他僅僅通過表象就認為父母好像變了,不想要自己了。更有孩子心思過重,會擔心“自己被爸爸媽媽丟棄了怎麼辦?”這樣一來,就整天纏著父母,不敢離開父母半步。而我們的父母卻並不知道孩子心裏想的什麼,被孩子纏的多了,就忍不住要對孩子發火,這樣一來,就更加使孩子堅信父母不愛自己了,進而出現膽小,多疑甚至自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