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答疑:
許多父母讀到這裏也許會有疑問:“孩子要上幼稚園了,我們不培養他們的自理能力,總不能我們也陪著他一起去幼稚園吧?”
這就涉及到幼兒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我們都知道,人腦對新事物的接受都需要一個過程,而孩子辨別事物的能力本來就很弱,相對我們而言這個過程會更長一些。這就需要我們家長能正確的對待孩子,“欲速則不達”請家長多給我們孩子一些時間的同時,更要給孩子相應的鼓勵。
例如,在“沙築工事”這個遊戲中,幼兒正前方的沙堆上豎插著城堡的模型,如果一個孩子沒能在沙堆上完成這個模型,或者自己的模型和其他小朋友相比差的很多。他會意識到其他的小朋友能夠做的很好, 而自己在“沙築工事”方麵確實不如其他小朋友,那麼我們就可以說這個孩子處於逆境之中。一般說來,逆境中的孩子會體驗到挫折感,這就需要我們對孩子給予肯定和鼓勵。有了這些肯定和鼓勵,孩子們就會樂於接受這種教育方式。
所以,當孩子在“逆境教育”中表現出不安,擔憂甚至不離父母左右時,並不是孩子的問題,也不是父母教育的出發點不好,隻是這種教育方式誤使我們的孩子產生錯覺,進而迷茫。這時候,我們的父母要善於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在麵對困境時樹立信心,對我們的孩子多一點點誇獎,多一點點鼓勵。使孩子能正確認識到父母教育的目的,從慢慢接受到最後很樂意的去配合父母進行“逆境教育”。
父母課堂:
作為爸爸媽媽,當我們自認為需要對孩子進行“逆境教育”時,請仔細觀察一下孩子的反應,如果孩子一時還不能接受,表現出害怕或迷茫的表情,性格也大為改變的話,就一定要思考一下是不是我們的教育過頭了。
1:適度運用逆境教育:家長應該順其自然,捕捉良好的教育時機,而不必去人為地製造一些不必要的逆境。更要考慮孩子的接受能力,當孩子在某些方麵還不具備獨立完成的能力時,我們的家長不要對孩子要求過高。
2:善於運用激勵的言語:家長要讓孩子在遭受挫折時具有情緒上的樂觀性和行為上的堅持性。在幼兒教育中,家長千萬不能給孩子貼上“膽子小”、“能力差”、“腦袋笨”之類的永久牌標簽,這些話會深深地傷害孩子。幼兒期是兒童的自我概念開始形成的關鍵時期,而幼兒處在心理素質的最薄弱時期,他們往往把家長的話視為神聖不可變更的東西,因而引導幼兒進行正確的評價,多用鼓勵性的話使兒童個性得到健康成長。 例如“你真棒!”“你是最好的”等。
3:不要讓孩子產生錯覺:在逆境教育中孩子往往會有一種錯覺,就是爸爸媽媽不再愛我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父母教育方式的操之過急引起的。這就要求我們的家長要循序漸進,耐心引導,當孩子表現出對這種方式的不適應時,家長要善於靈活變通,千萬不可一條道走到底,不顧及孩子的感受。
4.我愛我家
這天,谘詢師接到了一位自稱是“愛的迷茫”家長的求助電話……
這位家長在電話中很無助的告訴谘詢師:“我的孩子,今年都讀國小五年級了,可目前是除了學習什麼都不會,名副其實的一個小“書蟲”,現在發展到整天看上去呆呆的,孩子的世界裏好像除了看書學習什麼都沒有了,明年馬上又要念國中了,這往後一開始寄宿生活,真不知道孩子要怎麼辦?所以還請您給我們一些指導意見。”
谘詢師和家長相約,觀察孩子一天的生活狀況。
第二天,谘詢師如約來到了孩子浩鈺身邊。很快,浩鈺的問題開始暴露出來……
早晨一大早起床,浩鈺伸了個懶腰:“媽咪,我的衣服準備好了嗎?”“好了好了,寶貝兒,就在你床頭櫃上疊好的,看到了嗎?”好容易從床上起來後,小浩鈺被子也不知道疊,匆匆跑向餐廳,開始享用媽媽早已準備好的早餐。餐桌上,和谘詢師相對一笑,“阿姨,今天你要陪我去學校嗎?”“是呀,寶貝兒,阿姨今天負責你一天的生活。歡迎阿姨不?”谘詢師撫摸著浩鈺的頭說道。
“歡迎歡迎。那咱們現在就快走吧……”說完,便拉著谘詢師一溜煙的跑了。
中午,浩鈺路過迪化商業街迪斯尼專賣店時,看中了裏麵的一款玩具,售價539台幣,這對於一個像他這種年齡的孩子來說無疑是筆“巨款”。可是浩鈺卻不假思索的就買了下來,走了不遠,又在音像店裏發現了自己偶像周傑倫的最新紀念版專輯《11月的蕭邦》,又出手相當闊氣的買了三張說還要送同學。僅僅2個多小時,小浩鈺就花掉了1600多台幣,谘詢師觀察著孩子的一舉一動,最後忍不住問浩鈺:“寶貝兒,你平時花這麼多錢,父母能接受嗎?”
“沒事呀,阿姨,我都習慣了!爹地說隻要學習好,其它一切都不重要。爹地每周會給我一些錢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浩鈺調皮的吐了吐舌頭。
聊天進行到這裏,谘詢師的心裏也就有譜了。原來,浩鈺的父母望女成鳳,從小就要求浩鈺除了學習,其它一切事情都不需要操心。常常環繞在浩鈺耳邊的就是這樣幾句很簡單的話:“父母不用你幫助做家務,你就隻要全部精力用來學習就好了!”“我們平時忙,給你點錢,你買些自己喜歡的東西,要用功讀書就好了!”等等,父母的本意是為了浩鈺更好的讀書,沒想到浩鈺卻有了錯誤的理解,隻要讀書好,其它什麼都可以不管,大手大腳花錢也是應該的,於是,一個一心隻讀聖賢書的小小“購物狂”誕生了……
浩鈺的這種行為在現代家庭教育上被認為是好孩子的“奢侈綜合症”,一般情況下學習好的孩子們從小就被父母們寵著,慣著,要什麼有什麼,自己什麼都不需要擔心,不會體恤父母的難處,隻知道自己的享樂,父母們不但不教育,反而會心甘情願的為孩子付出,就是因為孩子的學習好,時間長了就會讓孩子產生這樣的誤區:“我學習好,我就是好孩子,我想怎麼樣都是可以的,花錢多也是應該的”。小小年級就沒有“家”的概念,隻知道滿足自己的要求,頭腦中絲毫不考慮父母,不考慮家裏的實際情況。
父母們在麵對孩子的時候,本來是想讓孩子好好學習,可是話說出來就表述成了這樣:“你隻要學習好,做個好孩子,就會要什麼有什麼,不用擔心。”讓孩子一開始學習的時候就知道“書中自有黃金屋”。於是一不小心,我們的教育造就出了智商高但情商低的孩子。孩子更多的表現為花錢來滿足自己的要求。
專家答疑:
也許會有許多的家長產生這樣的疑問:“都知道再苦不能苦孩子,孩子學習都好了,花點錢,讓孩子有點動力又有什麼呢?”我們不能隻說孩子不懂得家的概念,不知道為父母著想,看看我們現在的教育吧!父母這種想法的本身就難以培養出懂得愛家的孩子。
父母們都知道“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寒門出孝子”,現在來看看原因,我們就不難發現,同樣是孩子,我們的孩子學習的目的是可以討到父母的關心,買到自己喜歡的東西。而寒門的孩子則是在考慮我一定要好好學,學到知識後就能早一點賺錢好貼補家裏的狀況。比較一下,什麼是懂事的好孩子,什麼是愛家的好孩子,父母們心裏應該有個譜了吧。
所以,當孩子心裏沒有家的概念的時候,一味的滿足於自己的意願,父母們是不是也能認真的想一下,“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父母課堂:
很多時候,我們的爸爸媽媽可以觀察一下孩子的表現,如果孩子除了讀書而不關心家中的事,花錢不知道節製,頭腦裏沒有一點家庭觀念,或者經常以學習為借口逃避屬於自己的責任,父母就需要反思我們的教育了。
1:讓孩子愛學習更愛勞動。教育孩子必須做好自己分內的事(學習以及適合自己年齡的家務事),即使是因為自己要學習而沒有時間而由家長代替了,也要讓孩子明白:這是自己失職,要有愧疚感,要感謝家長。不要把孩子養成“水瓶倒了都不管,老是看不見”的“奸懶”之人。
2培養孩子合理的消費觀念。有的家長由於平時工作忙,很少有時間陪伴孩子,為了孩子能安心讀書,就會給孩子較多的錢,讓孩子自己支配。而孩子自控能力不強,往往會養成大手大腳的毛病。更容易讓孩子認為隻要書讀的好,錢就花心安理得、理直氣壯。這就要求我們的家長要合理引導孩子的消費觀念,正確培養孩子的消費意識,培養他們的自立能力,從而學會合理使用自己的零用錢,管好自己的零用錢。
3:權利與義務,更多的是責任。為人父母,要讓孩子懂得隻要是家中的事,就有自己的責任,做為家庭的一份子,有被父母照顧的權利,也有關愛父母家人的義務。但更多的是家庭責任中有自己的一份。培養孩子正確的家庭責任感,懂得家的概念——愛的聚合體,關愛與體貼,風雨相依一家人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