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1 / 3)

在這一章裏,我們不但介紹了孩子內心的煩惱,也傾聽了家長在教育中的困惑。這些問題,來自親子雙方在溝通上的偏差和觀念上的對立。父母要善於傾聽孩子的聲音,孩子也樂意做父母的知心朋友。

1、 孩子,我聽著呢!

剛一上班,谘詢師就接待了一對在谘詢室焦急等待了許久的夫婦。

夫婦進門時的樣子,真的把谘詢師嚇了一大跳,陰沉的臉,緊鎖的眉頭,再看那兩雙紅紅的眼睛裏充滿了焦急與不安。“一定出什麼事了?”谘詢師暗自揣測著。

谘詢師為夫婦倒了兩杯水,輕聲說:“您二位先別急,有什麼我能幫您的嗎?”

夫婦猶豫著,慢慢從包裏拿出了一封信,遞給了谘詢師……

谘詢師打開信,一行娟秀的字跡映入眼簾:

“爹地媽咪:

對不起,琳琳要走了,琳琳想出去看看這個美麗的世界,請不要為我擔心!

爹地,您知道嗎?就在前幾天,昨天是我14歲的生日,晚上我一直在等您回來,幾次看到車的燈光射在我的窗台上,我都興奮的跑去為您開門,可我一次次的失望了,在夢中,我等到了您,您是那麼的認真仔細傾聽我的心聲,抱著我,對我說“寶貝兒,生日快樂!”我感到心裏十分的……如果可能我情願把這個夢一直做下去,可是當我醒來,我看到的還是在我的床前,您留下的Mickey 和Pluto玩偶時,我才知道我的願望是多麼的難以實現……

爹地,也許連您自己都不知道,這已經是您送給我第九個玩偶了,從我五歲您和媽咪帶我到日本迪斯尼樂園遊玩我告訴您我喜歡Mickey 和Pluto玩偶時,您每年都會送給我這樣的禮物。我已經不知道有多長時間沒有和您說過自己的想法了,很多時候我隻想和您說說我的想法,想讓您傾聽一下我的心聲……可您要麼工作忙的連家都沒時間回,要麼就根本沒心情傾聽我的聲音,總是不耐煩的打斷我的話語,給我一句總結性的結論:“想法太簡單!”爹地,我真的不喜歡一個隻把對我的感情一直停留在九年前時間上的爹地,我現在喜歡什麼您有了解嗎?您又想過要了解嗎?

看到這裏,谘詢師心裏明白了琳琳出走的原因是親子之間的溝通出現了問題。現實生活中,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幾乎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可真正能做到用心去傾聽孩子想法的父母又有幾位呢?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懂得傾聽這門溝通的藝術,相反卻認為親子溝通就是父母教育孩子,觀念上的偏差就會導致溝通上的失敗。

“傾聽”是與孩子溝通中相當重要的一件事,表示你真的在用心去愛你的孩子、尊重你的孩子。父母傾聽孩子的講話、傾聽孩子的興奮、傾聽孩子的煩惱、傾聽孩子的悲傷,甚至能夠傾聽孩子世界裏的一切酸甜苦辣,這表示我們在意自己的孩子,傾聽的本身也同樣是一種“身教”,體現出對人的一種尊重。要讓我們的孩子從父母身上直接學習到這種對他人的尊重態度。

琳琳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是就存在不會傾聽孩子聲音的問題。當孩子希望向父母傾述時,我們的父母並不需要很快會把注意力放到問題的過程、真相、解決方法等實質性的方麵,還試圖建議孩子如何更好地處理問題。 其實很多時候,尤其是青春期前的孩子,需要的並不是指導。他們隻是需要傾述,需要有人傾聽。在傾訴中,孩子可以理清思路,並找到自己的解決方法。父母提供的建議不一定適合於孩子。

更糟糕的是,父母的說教會阻礙孩子清楚表達情緒。對於孩子的情緒表達需求,父母往往不甚關注,不能做出適當的反應,甚至批評孩子的情感表露是一種“軟弱”的表現,貶低孩子情緒反應的價值,逐漸壓抑了孩子的情緒表達。久而久之,孩子會感到無法得到父母的理解,無法和父母溝通,逐漸不再嚐試向父母吐露心聲,親子之間的距離也就逐漸拉開了。

專家答疑:

父母也許常常會有這樣的疑問:“問題明明是孩子的想法太簡單,太幼稚,我們還要去耐心傾聽他的想法,這有什麼意義呢?”

這就存在一個親子間有效溝通的問題。孩子在一天天的長大,思想意識慢慢形成,已經能通過各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有更多的時間通過陪他玩耍、交流來了解他的想法、滿足他的需求。

例如,我們可能都會有這樣的感覺:當我們的心裏有了某種強烈的想法時候,一般我們都會選擇說出來從而讓別人知道,讓別人傾聽之後對我們的想法做出肯定,這時候我們會感覺自己是成功的。同樣,孩子在有了這樣的想法後,也會第一時間想要父母收到信息。將自己的想法講給父母聽,與父母之間的溝通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表現在溝通的次數多了,時間也長了,交流的內容也多了。親子之間的聯係緊密了,關係更和諧了。

所以,作為家長的我們,應當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當孩子開始向我們打開心扉時,我們隻需要做到認真傾聽,適時表示理解和接納,而不要急於做出正確或錯誤判斷,不要盲目給孩子講一些枯燥無味的大道理。更不要隨意脫口而出“想法太簡單”之類的話語。讓孩子大膽的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從而也為我們了解孩子內心提供了難得的機會。請記住,在這個時刻,孩子才是主角,我們僅僅是個陪襯。而有時候,僅僅是一個微笑,一句“孩子,我聽著呢!”,就會收到比講大道理不一樣的教育效果。

父母課堂:

請仔細回憶一下,你是否平日裏有傾聽孩子想法的意識。如果太多時候是頻繁地進行“溝”,但實際效果卻往往是沒有“通”。父母強烈的愛反而讓孩子感到厭倦、逆反,甚至是逃出家門。那麼,就要反思是什麼原因阻礙了父母愛的傳達,又是什麼原因妨礙了父母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

1、 注意親子角色間轉換,適時正確的充當管理者和傾聽者。

父母常常會以管理者角色出現在孩子麵前,以至於孩子很多時候不想甚至不敢和這樣的父母角色進行平等的對話。有了想法卻不肯和父母溝通,久而久之親子關係變的陌生和冷淡。這就需要父母很多時候在孩子麵前理智提醒自己:“現在我不是管理者,而是一位傾聽者。”

2、 學會用心傾聽孩子,正確引導孩子。

父母如果有可能,可以試著引導孩子辨別並表達自己的情緒,例如傾聽之餘多問問孩子:“這件事你有什麼感受?你有什麼想法?這個想法你認為怎麼樣?……”當孩子傾訴完畢之後,要懂得尊重孩子,及時詢問孩子是否需要你的看法。如果孩子願意聽聽你的建議,盡可能保持客觀中立地,可以指出孩子的不妥之處,但是不要指責,也不要對於孩子的情緒做出評判。如果孩子還不能理解你的評判而拒絕了你,也不要擺出一副大家長的姿態去強求孩子接受你的意見。若能保持這種客觀冷靜、同時又是支持性的態度,孩子會更願意傾聽你的看法,接受建議的可能性也會更大。

3、 從傾聽中發現孩子的優點,並給予肯定的態度。

用耳去聽、用心去聽、從孩子的傾訴中去觀察,並從中去發現孩子看待問題的長處。誇獎他、給予他肯定的生活態度。這同樣是一門藝術,就是我們要去觀察孩子的內心世界,想要發現孩子的優點和長處,就要學會“如何傾聽孩子”的能力,這是需要父母去學習的。

4、相信孩子自有想法。

父母在很多時候會自以為是的認為:“孩子自己能有什麼想法,我替他想好了教育他去照做不就好了”。其實這樣往往傷害了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會有些厭煩父母,而父母能讓孩子自己選擇感興趣的事情,例如孩子想學遊泳,家長就可以告訴孩子“如果你想探索水底世界的奧秘,想和美人魚一起在水底跳舞,想和海豚一起玩耍,你就要自己學會遊泳。”從而肯定孩子的想法,支持孩子的想法。

2、寶貝兒,你是不是感到難過?

谘詢師周老師應邀作客台北電台有關兒童教育的一期節目,在這期節目裏,談論的主要話題是關於父母常將自己的意念強加給孩子,從而使孩子感到很難接受……

主持人:“您好,您現在收看的是《XXXX節目》,我是主持人,我們今天的心理專家是周老師,你好周老師。”

周老師:“您好,主持人!”

主持人:“我們今天的嘉賓是台北市地區檢察院的檢察官王國強夫婦和他們的兒子王博炎,歡迎他們。”

主持人:“首先有請王國強先生談談在教育孩子上的困惑,有請!”

王國強先生:“謝謝主持人,在教育孩子上我最深的體會,就是我覺得是孩子總在和我作對,因為我是一個把孩子看的很重要的人,而且就是說在很多時候,我會替孩子思考問題,要求孩子按照我的想法去做事,因為我多年養成了一種習慣就是直來直去,然後我希望我的孩子能潛移默化受我的影響,所以在這個方麵,我覺得還做的蠻不錯的。但是就孩子來說,我感覺我挺失望的。”

主持人:“你能給我們舉個例子嗎,比如說怎麼做的不錯了?”

王國強先生:“我為了孩子的將來著想,就培養孩子的特長,就從孩子小時侯起就為他請了名師學習鋼琴,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他還很用心的學,可是最近幾年,我越來越發現孩子有了抵觸情緒,我為了孩子也算是用心良苦了,可不知道孩子為什麼總是不理解自己,要和父母慪氣?”

周老師:“我想先聽聽孩子的想法,博炎你好,聽了爹地的話,你心裏有什麼想法沒?能不能告訴阿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