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把孩子激勵成超人(2 / 3)

婕婕隻是個7歲的孩子,也許還不會做許多事情,就像媽媽一開始認為的那樣:“你還不會洗衣服,怎麼辦呢?”但是孩子已經知道了自己的責任,懂得了要承擔起這份責任。父母要明白責任是遠遠大於能力的,孩子沒有能力,我們可以培養,可以言傳更可以身教。但是如果沒有這種責任心,總是認為“我還小,洗衣服,整理房間沒有我的什麼事”,腦子裏沒有什麼責任意識,那父母們即使主動教孩子能力範圍以內的事情,孩子也沒有興趣好好去學,往往認為有爸爸媽媽呢,自己學會學不會都沒有關係,問題不大。

現代家庭教育一致認為對孩子要有點“責任感”教育。其實國外研究表明,讓孩子承擔責任,可以充分釋放孩子身上特有的一種潛力,家長們不要錯誤的認為孩子年齡小,就什麼也不會,什麼也幹不好。要相信孩子,隻要他們有了要承擔責任的決心,能力就不是那麼的重要了,孩子的能力不高是一種普遍的現象,是可以慢慢培養的。有一個很簡單的法則:“責任會讓孩子的潛力得到最大的發揮,從而達到最好的效果”。責任感會讓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之中表現得優秀且卓越。

世界上最失敗的教育理念就是推卸孩子眼前的責任,父母們總是一廂情願的認為等到以後孩子大點了、能力強點了再去教育孩子有責任才好。其實在孩子懂事的那一刻起這種教育就要開始,在需要孩子承擔屬於自己事情的時候,孩子馬上就去承擔它,這就是最好的準備。如果家長們不這樣去做,即使等到孩子長大了以後,他也不可能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不可能做好屬於自己的事情。

請我們的父母們現在就讓孩子知道這個道理吧!孩子的思想是很簡單的,現在教給他,他就會認為這就是他的責任,必須要這麼去做,真的有一天,當孩子麵對父母的時候,說出了“我能行,讓我來!”這句話時,親愛的父母們千萬要克製好自己的感情,不要讓孩子看到你激動的淚水呦!

專家答疑:

總有許多家長會有這樣的疑惑:“孩子畢竟還小,許多事還不會幹,這樣教孩子會不會讓孩子一時很難接受?”這還是家長在認識上的一種誤區,事情不會做可以給孩子時間學,但是讓孩子懂得承擔自己的責任,就需要家長不斷的教育孩子,責任感的教育就不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了,而且我們認為,越早教育越有力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可以適當的給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試著做,比如說:收拾自己的屋子和書桌,自己的衣服自己洗等等,一開始孩子可能還做不到家長要求的那樣,但還是必須的要孩子自己去做,目的不在於孩子做的這些事情,而是要讓孩子懂得通過這些事,有一種責任意識。等到這種責任意識在孩子腦子裏根深蒂固的時候,家長就會驚喜的發現:“原來我的孩子是這麼能幹!”。

父母課堂:

每一個父母無時不在盼望著孩子能夠早一點長大,可是真正的長大是什麼呢?不單單是孩子個子的增高,也不單單是孩子年齡的增加。而是孩子真正有了責任的意識。在孩子懂得責任的那一刻,相信父母們會說:“孩子,你長大了!我們為你感到欣慰。”

1.授權--讓孩子有責任完成自己的事情。

對於孩子好奇愛玩的心理,家長不妨用一種特殊的方式——授權,來告訴孩子他的責任。把孩子叫道身邊,很正式的告訴他:“寶貝兒,從今天起,我就授權給你洗自己的衣服,你有了這個授權,就長大了,懂事了,你願意不?”相信我們的孩子會很樂意的接受,然後會很盡心的去做好,因為孩子知道,這是媽咪的授權,孩子要想長大就必須做好。

2.責任感——最高榮譽的禮讚。

要讓孩子知道,有了責任感的人,會等到最高的榮譽。孩子們都會對榮譽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都想得到榮譽,以證明自己的優秀,而對最高榮譽,更是會盡全力去爭取,孩子有了這種動力,就會懂得責任感的重要意義。從而具備自己的責任感。

3.責任感,更重要的是承擔。

我們不僅僅要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來培養孩子的責任感,還要讓孩子懂得承擔責任,當孩子有了錯誤的時候,家長不要急於為孩子承擔,這個時候,讓具有責任感的孩子自己站出來承擔,在麵對屬於自己的責任的時候,要讓孩子說出:“我能行,讓我來”

3.失敗了,我們重頭再來!

谘詢師在教育論壇裏瀏覽的時候,認識了一位自稱是“成功媽咪”的網友。雖然名字看起來很成功,可聊了一會,谘詢師發現這位家長好像遇到了難題,總是一個勁的抱怨著,孩子不聽話,孩子太失敗了,“我怎麼會有這麼失敗的孩子,好無奈呀!”谘詢師看到這位家長對孩子這麼失望,就要求她把孩子失敗的過程講一下,好進一步了解孩子。

家長的情緒還是很激動:“我的網名為什麼叫‘成功媽咪’就是因為自己太失敗了,希望成功的意思。做家長的,哪個不盼望自己的孩子從小就聰明伶俐,敏而好學。長大了好出人頭地,成為精英,最次也要是個白領吧。孩子小時候也聽話,學東西記的快,記的勞。總是比同齡人領先一步,被大家公認為“小神童”,我們對孩子的期望值自然也就越大,三歲就叫他認漢字、背唐詩,四歲就讓兒子學英語、練舞蹈,六歲就教兒子畫畫、寫短文。孩子一直都很成功,能夠達到我們的要求。可是,就是這麼一個“小神童”,在前不久的台北市的數學競賽考試的前一天晚上,失眠了。第二天就神情緊張的進入了考場,結果可想而知,連平時最簡單的題目都不會了,孩子說腦子裏一片空白,我看應該是一盆漿糊才對,結果那叫一個慘,我都沒臉再說下去,這次徹底的失敗給了我們巨大的打擊,現在,兒子更是鬱鬱寡歡,上課沒精打采,數學成績反而越來越差。我是急躁,是著急,看見孩子氣就不打一處來。就想教訓他一下,可沒想到,孩子還真的失敗“上了癮”。真是不知道要怎麼辦?現在的感覺就像“失敗麵前難抬頭,聽取煩聲一片!”

谘詢師問母親:“您一直就這麼對孩子?沒有想過要改變一下嗎?”

這位母親有些不解:“改變?怎麼改變?現在我和孩子見了麵就像是仇人,怎麼看怎麼不順眼,連話都不想多說一句。”

谘詢師笑了,如果出現這種情況,與其說是孩子的失敗,倒不如說是家長的失敗。

由於孩子長期處於領先的地位,在一邊讚揚聲中長大,沒有經曆過逆境。而在孩子一次正常的失敗之後家長就錯誤窒息了孩子的自信,壓抑和打擊了孩子的自尊,傷害了他那顆本來充滿靈性的稚嫩的心!讓孩子困在失敗的陰影裏走不出來。在家長的嚴格與近乎苛刻的要求下,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謹小慎微,害怕失敗。結果是:越怕失敗越失敗!

越來越多的教育學者都認同這樣的教育理念“給孩子失敗的機會”。生活中,一般情況是,孩子失敗了,有的父母根本不考慮孩子的心情,立即就劈頭蓋臉的大吵孩子,父母們表現出來的語言是這樣的“就知道你要失敗,你也不看看自己的樣子,像是能成功的嗎?”“恭喜你又失敗了,我早就知道,就你,還想成功?別做夢了你!”我們暫且先不說孩子聽了這話的感受,就這幾句話,父母就很不合格,試想一下,你自己的孩子你都沒有信心,老是這麼的打擊孩子,那麼你還想讓誰去鼓勵,去讚賞,去信任你的孩子呢?

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之中,失敗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課”,是孩子想躲也躲不掉的。在成長的道路上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挫折,實際情況是失敗會比成功要常常見的多。而應該如何讓孩子正確的麵對失敗,在很大程度上則是反映了家長的心態。我們會發現,越是寬鬆的成長環境,孩子越不怕失敗;就越不容易失敗。而越是苛刻的成長環境,孩子越怕失敗。反而很少能成功。我們理解家長會因為孩子的失敗而感到失望,但如果這種失望所表現出來的是在孩子耳邊喋喋不休的說:“你真讓我們失望!從現在起,不允許你再失敗,聽到沒有!” 不僅傷到了孩子的心,孩子自己也不會去考慮失敗的原因,甚至產生反抗、反感的情緒。父母的訓斥達不到目的不說,還嚴重挫傷了孩子的積極性。對孩子百害而無一利。

明白了這個道理,家長們就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望子成龍和拔苗助長的迫切心情。請家長們從此收斂起我們的苛求、不滿和訓斥,始終給孩子更多的理解、信任和鼓勵,用充滿寬容和智慧的愛心去幫助孩子,給兒子以充分成長的自由,要允許他失敗,麵對挫折,家長們要能夠用心去鼓勵孩子:“失敗了,沒關係,失敗乃成功之母,你永遠都是最棒的,最行的!來,擦幹眼淚,不要傷心,我們一起重頭再來!”

專家答疑:

看到這裏,許多家長會問到這樣一個問題:“我也知道孩子失敗了需要鼓勵,可是就說一句重頭再來也太簡單了吧?會有什麼效果呢?”這就要求家長在孩子失敗的時候,要如何引導他們去看待問題的本質。有的孩子內心脆弱,根本經受不住失敗的打擊,家長能做的就是和孩子一起,認真分析失敗的原因,鼓勵孩子要重新來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