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傾訴——解說蘆甸的詩《沉默的豎琴》(1 / 1)

心靈的傾訴——解說蘆甸的詩《沉默的豎琴》

過去人們常常說到時代的性格或時代風格,這些年甚少有人談了,但我相信有。這種性格或風格,表現在愛情上也是很鮮明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艾呂亞,蘇聯的西蒙諾夫和史起巴巧夫、希臘的埃利蒂斯等都寫過傳誦一時的愛情詩。這些美麗的詩的高昂旋律與嘯叫的炮彈,同時掠過充滿了硝煙的天空和災難的大地。蘆甸的這首《沉默的豎琴》與阿壟的《誓》有著相近的感情經曆,他們的愛情是鐵質的,血質的,像地火在厚實的心胸裏潛隱得很深。隻不過蘆甸的詩較為明朗與單純些,而阿壟由於不同尋常的艱難而苦澀的人生體驗,使他的詩情意緒更為深沉些,且帶著凝重的缺乏透明度的血瘢。

詩總是心態的最直接的感應。蘆甸在成都寫這首詩的時候,處境很危險,是一個亡命的“過客”,當時他正準備著奔赴中原解放區。他的心早已飛到了遠方:“我即將遠去,/後有馬蹄的追趕,/前有人群的召喚”,是當時心緒的實寫。

青春的生命是不必彈撥便能發出奇妙聲音的豎琴,本應當被那多情而淒婉的歇和羞澀的暗示彈撥出美妙的清音,但詩人當時卻隻能沉默,堅決而清醒地沉默著,他感到悵惘,也感到某種因心靈的交流給他帶來的永恒的慰藉。整首詩裏透露出一種無法壓抑的渴望和感激之情。這種細微的心靈的傾吐,很具有魅惑力。據我所知,那無名的聰慧的女性,不久之後懷著信任的情感跟隨詩人一起遠遠地離開成都,踏上丁荊棘的路。1946年夏天,這一對既是情人又是戰友的年輕詩人,從中原解放區突圍出來,輾轉到了開封,我見到了他倆,並通過地下組織把他倆護送人華北解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