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拙詩《我的家》(1 / 1)

解說拙詩《我的家》

關於《我的家》這首詩,我隻想提供一些當年的生活與寫作的背景,供讀者與詩評家去剖析它。1947年下半年,由於所屬地下組織遭到破壞,我與妻子必須避開敵人的追捕。妻子帶著孩子回到老家安徽桐城,我流落到了上海。由當時上海學聯的同誌安排,寓居在交通大學學生自治會的樓上,打地鋪睡,沒有桌子,我趴在地鋪上寫了幾十首小詩,《我的家》是其中的一首。我急切地企望到解放區去,有兩個地方需要人,一是蘇北,一是浙南的某個海島,都須乘漁船渡海。考慮到孩子與戰爭環境的動蕩,我隻能一個人走。

這首詩就是在這種境況下寫的。後來,我一家人並沒有像“一顆圓潤的蘋果切成兩半”,我們一塊到了華北解放區。因為是匆匆急就的,詩寫得不完整,明顯地出現兩個部分,中間銜接的不夠自然,公劉曾經對此有過評析。如果在“妻子希望”一行詩前麵加上“但是”二字,或許可以彌補一點割裂的感覺。這首詩的意象的萌生,是很突然的,並不是久久思索而形成的,是一次吃蘋果時意想不到地在心靈上如紅日東升一般顯現出來的。蘋果是圓潤的,切開兩半,每一半都帶著同一個生命的種子。即使分離,都有著共同的理想,會各自成長,迎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