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之三,民間文藝異彩紛呈,源遠流長。西中黃村的抬閣,也稱高抬,久負盛名,享譽四方。從明清延續至今,越辦檔次越高。抬閣的裝飾和表演,其特點是精巧奇妙,高懸驚險,別致新穎,悠然大方,帶彩不露,真可謂精妙絕倫,引人入勝。扛抬由一人肩扛,抬閣則由四人來抬,後來再發展到大車拖拉。方桌為底座,上麵兩人、三人到四人,著戲裝來表演。由演唱古戲曲到今天的時應宣傳內容,寓思想教育於傳統文化之中。加之運用滾珠軸承、機械化、電氣化等表演技藝,光彩奪目,更令人驚喜不已,流連忘返。西中黃村的抬閣還走出鄉村,到新絳、萬榮、侯馬、臨汾、浮山等縣市表演,受到當地群眾的交口稱道。而今,每逢節日或重大慶典活動,不少地方的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前來預約,邀請他們去獻藝,讓當地群眾一飽眼福。目前,村委會正在謀劃,使這一民間傳統藝術,逐步向產業化方向轉變,以此帶動全村的經濟文化全麵發展。
編寫這部村誌實非易事。一是知情者不多,老年人一個個多已作古,無“活檔案”可詢;二是沒有完整的曆史資料留存,搜集材料猶如“大海撈針”般的艱難。所有史料全靠編撰者鍥而不舍、嘔心瀝血,花費了數年時間和精力,收集訪問,尋覓求證,綜合分析,去偽存真,一點一滴地積累,才收到“集腋成裘”之功效。村誌的編撰者,多是離退休老幹部和本村有識有誌之士。他們懷著對家鄉、對社會、對曆史和子孫後代高度負責的滿腔熱情,有的割舍城市的閑適生活,有的放棄外出掙錢的機會,有的不顧年老體弱的諸多困難,都一心一意地為編寫村誌服務,其高尚情操值得大書特書。村誌主編張秋生,筆名張蒙,是頗有聲望的文學作家,有名的大手筆。他說:西中黃村是生我養我的家鄉,我是西中黃村的兒子,我不出力誰出力!”便毫不推諉地擔當重任。他放棄了一生中熱愛的散文、小說寫作,全身心地投入村誌的組織、策劃和編寫上。他住在襄汾縣城,每次回村安排有關村誌編寫的事宜時,都把老伴帶回家做飯、料理生活。回到縣城以後,又彙集整理資料,或打印文稿,常常熬到深更半夜。曾編寫過縣黨史的張秋景,文字功底厚實。他利用家住縣城的便利條件,負責從縣誌中查閱、收集並整理村誌中所需要的資料。還主動承擔幾個重要篇章的書寫工作,都能按時圓滿地完成任務。他每次回村都是自帶方便麵,生活自理,不願打攪和麻煩別人,其艱苦作風受到鄉鄰稱讚。負責資料搜集的徐永安,白天外出走訪,走遍臨汾、襄汾各地,夜晚挑燈寫作,夏收時也顧不得收割自家的小麥,隻怕延誤村誌的編寫。這種廢寢忘食的精神,令村人感動。身懷一技之長的趙繼先,舍棄高薪聘請良機,撲下身子全力投入村誌編寫,三個多月就收集素材、編寫文稿五萬多字。退休教師張臨玉,村老協領導王吉選,不辭勞苦,盡心盡責地整理和保管文稿,處理書信往來等日常事務,細致周到,滴水不漏。87歲高齡的劉漢卿老先生,不顧年邁體弱,多次走到村外墳地,尋找碑記佐證,其精神難能可貴。還有村民張啟瑞老先生、退休幹部村老齡委員會會長張長旺、村會計王峻烈……他們都積極為編寫村誌出謀獻策,跑前跑後,花費了不少力氣。總之,這部村誌是集體心血和智慧的結晶,所有組織領導者及編寫和參與者,功不可沒,善莫大焉!
寫序,當由名人名家所為。我兩者皆非。而村領導和編委會決定,序言要由本村人寫,並推舉於我。再三推辭不過,隻好從命。獻醜了,是也,非也,讓行家和讀者評說吧!幸喜的是本誌算開了個好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日臻完善的西中黃村誌,就留給後人繼續勞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