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合水
盛世修誌,誌載滄桑,自古皆然。值此國家興旺發達,社會和諧進步,人民安居樂業之際,西中黃村有史以來的第一部村誌,破天荒的麵世了,可喜可賀!村黨政領導班子的有識之舉,可歌可頌!眾多有誌鄉士的無私奉獻精神,可敬可佩!
西中黃村,地處三晉“丁陶”、千年古鎮汾城腹地。這裏地靈人傑,世代耕讀;物阜民豐,人才輩出。素有文化村、文明村、古建村、富庶村等盛名,堪稱“金襄陵、銀太平”版圖上一株靚麗的奇葩。
縱觀洋洋近40萬字的浩瀚巨著,依照編撰史誌的規範要求,應有盡有,一覽無遺。全書分為11個篇章,若幹小節,詳述了本村的村容村貌、黨政建設、農事發展、人口計生、工商貿易、文物古跡、文化教育、衛生體育、人物、大事等等,囊括了夏商之初建村以來約4000餘年的曆史演變軌跡,涵蓋了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彰顯了文化底蘊深厚的地方特色。內容翔實,文風樸實,是一部存史料、鑒得失、資政治、勵民風、揚美德、助教化,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功在當代、惠及後世的好誌書。更值得稱讚的是,作者慧眼識珠,匠心獨具,在紛繁龐雜的史料中,提煉概括出本村的“三大特色”,重筆濃墨,淋漓盡致地重點詳述。若能細細品讀,猶如身臨其境,一股古香古色、古建古風迎麵撲來,令人向往和陶醉。這裏,我就不惜筆墨,對西中黃村的“三大特色”再贅述幾句。
特色之一,人文景觀林林總總,曆史悠久。本村古建築林立,遺址遍布全村各處。有關帝大廟、大郎廟、三官廟、春秋樓、水過涼亭、峰坡廟、過路台子、城裏院、旗杆院、七椽院、角樓書房、四銘碑、功德牌樓、福壽碑等等。這麼多的古跡名勝,與千年古鎮汾城的各種古建築一脈相承,相得益彰。散存於民間的古瓷器、古字畫、古家具更是難計其數。“七七事變”以前,四麵八方的文人墨客、文化商賈來村收藏,摩帖、拓碑者絡繹不絕,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的多幅墨寶均被收走。至今仍有不少人前來觀賞,收買古文物。燦若群星的文物遺存,既是先人足跡的曆史見證,又是文化、文明的實物記錄,充分顯示出西中黃村是一個中華民族文化積澱深厚的“文化村”。但可恨又可惜的是,日寇侵華後的燒殺搶掠罪行,使村內大部分古建築毀於一旦,殘存部分又經多年風雨侵蝕,變得支離破碎,麵目全非。見此情景,村人無不痛心疾首,唉聲歎氣。改革開放以後,村民多有修複之念,實無經濟之力。翹首企盼政府和有識有力之士,慷慨解囊,合力修葺,使曆史文明瑰寶重見天日。
特色之二,城池建築別致奇特,實屬罕見。西中黃村是磚包城,城中有城。這在全省獨一無二,全國也是罕見。明崇禎年間,陝北農民起義,時任陝西周至縣知縣的張化(本村人),積極倡導築城禦寇。一座磚包城牆的浩大工程,遂於崇禎三年開始施工,至清雍正年間竣工,曆時96年。城牆周圍長1980米,高9米,上寬3米,底寬7米。頂端建有800個垛台,台台有眼,望射皆可。城設四門:東為來青門,西曰建威門,南稱永熙門,北是武安門。均為當時縣長魏公韓所書刻於城門之上。北門、西門字版還在,蒼勁有力。在日寇侵華的戰亂年代,城牆被拆毀半截,已成殘垣斷壁。每年正月十六鬧社火時,全村群眾隨同鑼鼓旗傘、花鼓、秧歌,繞城暢遊,瀏覽野外風光,展現民間藝術,其場麵十分壯觀。所謂城中城,俗稱城裏院,係張化的宅居(此時,張已擢升關西副使之職)。該院建於崇禎六年(1633年),占地麵積2030平方米,為三進院。牆高4米,寬1.42米。外築垛台,高1.52米,垛口高0.32米,寬0.3米。內建女兒牆,高0.4米。東南、東北建有20米高的四明望樓,相互對稱,樓樓相通,望射兼備,堪稱“塢堡”。該院大門上方,高嵌石刻“進士第”牌匾,門前豎立兩通“百福”百壽”石碑,是張化父親80壽誕時(1642年)所立。文字古老而奇特。已被縣博物館收藏於汾城碑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