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夫變者,古今之公理也。
·《變法通議自序》
上下千歲,無時不變,無事不變,公理有固然,非夫人之為也。
·《變法通議自序》
夫自然之變,天之道也;或變則善,或變則敝。有人道焉,則智者之所審也。
·《變法通議自序》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言治舊國必用新法也。
·《變法通議自序》
《易》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伊尹曰:“用其新,去其陳。”病乃不存。
·《變法通議自序》
今有巨廈,更曆千歲,瓦墁毀壞,榱棟崩折,非不枵然大也,風雨猝集,則傾圮必矣。而室中之人,猶然酣嬉鼾臥,漠然無所聞見;或則睹其危險,惟知痛哭,束手待斃,不思拯救;又其上者,補苴罅漏,彌縫蟻穴,苟安時日,以覬有功。此三人者,用心不同,飄搖一至,同歸死亡。
·《論不變法之害》
善居室者,去其廢壞,廓清而更張之,鳩工庀材,以新厥構,圖始雖艱,及其成也,輪焉奐焉,高枕無憂也。
·《論不變法之害》
大地萬國,上下百年間,強盛弱亡之故,不爽累黍,蓋其幾之可畏如此也。
·《論不變法之害》
法敝如此,雖敵國外患晏然無聞,君子猶或憂之,況於以一羊處群虎之間,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者乎。
·《論不變法之害》
不能創法,非聖人也;不能隨時,非聖人也。上觀百世,下觀百世,經世大法,惟本朝為善變。
·《論不變法之害》
外而交鄰,始用閉關絕市之法,一變而通商者十數國,再變而命使者十數國矣:此又以本朝變本朝之法者也。
·《論不變法之害》
至其前此之舊俗,則視今日之中國無以遠過,惟其幡然而變,不百年間,乃浡然而興矣。
·《論不變法之害》
然則吾所謂新法者,皆非西人所故有,而實為西人所改造,改而施之西方,與改而施之東方,其情形不殊,蓋無疑矣。況蒸蒸然起於東土者,尚明有因變致強之日本乎。
·《論不變法之害》
天下之為說者,動曰一勞永逸。此誤人家國之言也。
·《論不變法之害》
法行十年,或數十年,或百年而必敝,敝而必更求變,天之道也。
·《論不變法之害》
嗚呼,今雖不幸而言中矣,懲前毖後,亡羊補牢,有天下之責者,尚可以知所從也。
·《論變法不知本原之害》
今之言變法者,其蔽有二:其一欲以震古鑠今之事,責成於肉食官吏之手;其二則以為黃種之人,無一可語,委心異族,有終焉之誌。
·《論變法不知本原之害》
吾今為一言以蔽之曰: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製。
·《論變法不知本原之害》
庸醫疑證,用藥遊移。精於審證者,得病源之所在,知非此方不愈此疾,三年畜艾,所弗辭已,雖曰難也,將焉避之。
·《論變法不知本原之害》
嗟乎,亡天下者,必此言也。吾今持春秋無義戰,墨翟非攻,宋鈃寢兵之義,以告中國,聞者必曰:以此孱國而陳高義以治之,是速其亡也。
·《續論變法不知本原之害》
今有病者,其治之也,則必滌其滯積,養其榮衛,培其元氣,使之與無病人等,然後可以及他事,此不易之理也。
·《續論變法不知本原之害》
嗟乎,狡焉思啟封疆以滅社稷者,何國蔑有?吾深惑乎吾國之所謂開新黨者,何以於西人之言,輒深信謹奉,而不敢一致疑也。
·《續論變法不知本原之害》
往車已折,來軫方遒,獨至語以開民智植人才之道,則鹹以款項無出,玩日愒時,而曾不肯舍此一二以就此千萬也。
·《續論變法不知本原之害》
道莫善於群,莫不善於獨。獨故塞,塞故愚,愚故弱;群故通,通故智,智故強。
·《論學會》
星地相吸而成世界,質點相切而成形體。
·《論學會》
群之道,群形質為下,群心智為上。
·《論學會》
是以金壬有黨,而君子反無黨;匪類有會,而正業反無會。是率小人以食君子之肉,驅天下之人而為鰥寡孤獨,而入於象駝牛馬,而曾蜂蝗蚊蟻之不若,而後稱善人。嗚呼,豈不痛哉,豈不痛哉!
·《論學會》
人才乏絕,百舉具廢,此中國所以講求新法三十年而一無所成,卒為一孔守舊之論間執其口也。
·《論學會》
一人之力,能任否乎?此所以雖有一二有誌之士,不能成學,不能致用,廢棄以沒世也。
·《論學會》
今欲振中國,在廣人才;欲廣人才,在興學會。諸學分會,未能驟立,則先設總會。
·《論學會》
舉國之大,而僅有一學會,其猶一蚊一虻之勞也。今以四萬萬人中,憂天下求自強之士,無地無之,則宜所至廣立分會。一省有一省之會,一府有一府之會,一州縣有一州縣之會,一鄉有一鄉之會,雖數十人之客,數百金之微,亦無害其為會也。積小高大,擴而充之,天下無不成學之人矣。
·《論學會》
一木隻柱,無所砥於橫流;佩玉鳴琚,非所救於急難。
·《論學會》
凡百君子,其無風雨飄搖,乃始曉音瘏口,而莫能相救也。
·《論學會》
戰國之強弱,則於其通塞而已。血脈不通則病;學術不通則陋;道路不通,故秦越之視肥瘠,漠不相關;言語不通,故閩粵之與中原,邈若異域。惟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