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報館有益於國事》
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報館其導端也。無耳目,無喉舌,是曰廢疾。今夫萬國並立,猶比鄰也,齊州以內,猶同室也。
·《論報館有益於國事》
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廢疾者,則報館之為也。
·《論報館有益於國事》
報館於古有征乎?古者太師陳詩以觀民風,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使乘輶軒以采訪之,鄉移於邑,邑移於國,國移於天子,猶民報也。
·《論報館有益於國事》
有一學即有一報,其某學得一新義,即某報多一新聞,體繁者證以圖,事賾者列為表,朝登一紙,夕布萬邦。
·《論報館有益於國事》
任事者無閡隔蒙昧之憂,言學者得觀善濯磨之益。
·《論報館有益於國事》
其益於國事如此,故懷才抱德之士,有昨為主筆而今作執政者,亦有朝罷樞府而夕進報館者,其主張國事,每與政府通聲氣。
·《論報館有益於國事》
準此行之,待以歲月,風氣漸開,百廢漸舉,國體漸立,人才漸出,十年以後,而報館之規模,亦可漸備矣。
·《論報館有益於國事》
曆代民賊,自謂得計,變本而加厲之?及其究也,有不受節製,出於所防之外者二事:曰彝狄,曰流寇。二者一起,如湯沃雪,遂以滅亡。於是昔之所以防人者,則適足為自敝之具而已。
·《論中國積弱由於防弊》
吾嚐讀史鑒古今成敗興廢之跡,未嚐不悁悁而悲也。
·《論中國積弱由於防弊》
古者長官有佐無貳,所以盡其權,專其責,易於考績。
·《論中國積弱由於防弊》
防之誠密矣,然或欲舉一事,未竟而去官,則其事廢也;每易一任,必經營有年,乃更舉一事,事未竟而去如初,故人人不能任事。
·《論中國積弱由於防弊》
古之學者,以文會友;師儒之官,以道得民。後世恐其聚眾而持清議也,於是戒會黨之名,嚴講學之禁。
·《論中國積弱由於防弊》
防之誠密矣,然而儒不談道,獨學孤陋,人才彫落,士氣不昌,徒使無忌憚之小人,借此名以陷君子,為一網打盡之計也。
·《論中國積弱由於防弊》
古者疑獄,泛與眾共,懸法象魏,民悉讀之,蓋使知而不犯,冤而得伸。後世恐其民這狡賴也,端坐堂皇以聳之,陳列榜楊以脅之。
·《論中國積弱由於防弊》
謬種流傳,遂成通理,以縝密安靜為美德,以好事喜功為惡詞,容容者有功,嶢嶢者必缺,在官者以持祿保位為第一義,綴學者以束身自好為第一流。
·《論中國積弱由於防弊》
以一言蔽之曰:因噎而廢食者必死,防弊而廢事者必亡!
·《論中國積弱由於防弊》
博矣哉,《春秋》張三世之義也。治天下者有三世:一曰多君為政之世,二曰一君為政之世,三曰民為政之世。
·《論君政民政相嬗之理》
多君者,據亂世之政也;一君者,升平世之政也;民者,太平世之政也。
·《論君政民政相嬗之理》
人類初戰物而勝之,然而未有輿騎舟楫之利,一山一川一林一澤之隔,則不能相通也。
·《論君政民政相嬗之理》
封建亦一大酋長耳,其相戕亦慘,其戰鬥亦多。
·《論君政民政相嬗之理》
孔子作《春秋》,將以救民也,故立為大一統、譏世卿二義,此二者,所以變多君而為一君也。
·《論君政民政相嬗之理》
世卿之世,苟非貴胄,不得位卿孤,既譏世卿,乃立選舉,但使經明行修,雖蓬蓽之士,可以與聞天下事,如是則賢才眾多,而天下事有所賴,此譏世卿之效也。
·《論君政民政相嬗之理》
世卿之多君,地球各國,自中土以外,罕有能變者。
·《論君政民政相嬗之理》
舉天下之地而畀諸諸侯,則凡居其地者,莫敢不為臣;舉天下之田而聚諸貴族,則凡耕其田者,莫敢不為隸。
·《論君政民政相嬗之理》
大地之事事物物,皆由簡而進於繁,由質而進於文,由惡而進於善,有定一之等,有定一之時,如地質學各層之石,其位次不能淩亂也。
·《論君政民政相嬗之理》
吾既未克讀西籍,事事仰給於舌人,則於西史所窺知其淺也。
·《論君政民政相嬗之理》
假使太空中無此動力,則世界海毀,而吾所處八行星繞日之世界,不知隳壞幾千萬年矣。
·《說動》
無物無動力,無動力不本於百千萬億恒河沙數世界自然之公理,而電、熱、聲、光,尤所以通無量無邊之動力以為功用。
·《說動》
蓋動則通,通則仁,仁則一切痛癢相關之事,自不能以秦越肥瘠處之,而必思所以震蕩之,疏渝之,以新新不已。此動力之根源也。
·《說動》
用人不問賢不肖,而多方遏抑,少年意氣之論興,柄權則皆頹暮矣。
·《說動》
不通則塞,不進則退,亙古今中外,無中道而畫之理。
·《說動》
生一人即予一絏,絏一人即防一弊。故我聞西人之言,以為中國防弊之法,至精且密,雖彼國千思萬慮,不能臻此境地。其意若有所諷刺也者,若自苦其民智難於控禦,轉羨吾中國也者。
·《說動》
今之策中國者,必曰興民權。興民權斯固然矣,然民權非可以旦夕而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