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士寡聞淺見,專己守殘,數百年若坐暗室之中,一無知覺。
·《致汪康年書》
夫西人之興鐵路,專主通商;而中國之言鐵路,專主運兵。關外之地,商賈寂寥,養路之費,悉無取出。倘彼路成後,一旦以費巨利少之故,指為無效,而此後諸路莫敢複議,則恐失此機會,將有遲遲數十年而不潰而成者,則國勢更不可聞矣。
·《致汪康年書》
毫厘之差,流入眾生識田,將成千裏之謬。
·《與嚴幼陵先生書》
變法之難,先生所謂一思變甲,即須變乙,至欲變乙,又須變丙,數語盡之。
·《與嚴幼陵先生書》
《春秋》之言治也有三世:曰據亂,曰升平,曰太平。啟超常謂,據亂之世則多君為政,升平之世則一君為政,太平之世則民為政。凡世界,必由據亂而升平,而太平;故其政也,必先多君而一君,而無君。
·《與嚴幼陵先生書》
封建之為多君也,人多知之; 世卿之為多君也,人恒昧之。其實其理至易明。
·《與嚴幼陵先生書》
國事敗壞至此,非庶政公開,改造共和政體,不能挽救危局。
·《致康有為書》
然而上察天時,下審人事,靜吉作凶,信而有征,安得不循素位居易之訓,守潛德無悶之戒。
·《致康有為書》
夫任天下者,常犯險艱固也;然九敗而冀一成,艱可靡恤,摩頂而利天下,險可毋避。若乃湛淵自殊,而以示勇,抱薪救火,而雲效忠,智者不為,仁者亦不為。
·《致康有為書》
可靜而不可動者,民情也。可乘而不可抗者,時勢也。
·《致康有為書》
今事勢既移,前塵成幻,匪直留此虛器,不能已亂,正以懸茲射的,益用獎爭。
·《致康有為書》
辦事之難,萬方同概。
·《致康有為書》
閱世既多,厭世念自起。疇昔常以此責人,今亦不自知其何以與此途日相接近也。
·《致康有為書》
革義既不複言,則不得不言和平;言和平又安得不言教育,故不得不提倡公學;且欲為將來地步,亦非此不可也。
·《致康有為書》
東西各國之言政黨者,有一要義,曰黨於其主義,而非黨於其人。此不刊之論。而我今日欲結黨,亦必當率此精神以行之者也。
·《致康有為書》
弟數年來至今未嚐稍變,惟務求國之獨立而已。
·《致孫中山函三件》
鄙人既抱一主義,必以身殉之,向不知有疆禦之可畏。
·《致羅惇曧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