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鎮兩山的莫高窟(1 / 1)

坐鎮兩山的莫高窟

三危山色如紫羅,崢嶸突兀,昂首屹立在大泉河的東岸。鳴沙山金碧輝煌,山形彎環,嫵媚溫柔地臥在大泉河的西岸。兩山剛柔並重,隔水相望,且又虎視眈眈。在山壑之間,流淌著大泉河。這條河每遇山洪暴發,便洶湧澎湃,一瀉千裏。而平時漾淌著一縷綿纏而清澈的溪水,澆灌著河兩岸的土地。使這裏紅柳叢生,芳草青青,柳綠花紅。穿過濃蔭蔽日的楊樹林,走過鬆柏夾道的小路,透過疏密相間的綠葉青枝,就會看到礫岩峭壁上的藝術寶庫——莫高窟。親愛的朋友,當你步入藝術殿堂,在那大小不等、形製各異的神秘洞窟中徜徉,麵對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彩塑和豐富多采、精美絕倫的壁畫,在人間天國的藝術世界中讚歎不已、流連忘返的時候,你可知道莫高窟為什麼要建造在兩山對峙、荒無人跡的河穀裏的斷崖上?

相傳,三危山是條青龍,鳴沙山是條黃龍。青龍要向西擴展地盤,黃龍要向東擴展地盤。二龍在大泉河岸相遇大戰起來。一直爭鬥了九九八十一天。直鬥得天昏地暗,風吼沙飛,百姓們苦不堪言。

這天,如來佛祖應觀音菩薩的邀請,帶領弟子東去普陀山講經說法路過這裏。見此地風吼雷鳴,黃沙彌漫。百姓們叫苦連天,口念阿彌陀佛,請求佛祖救苦救難。如來佛祖除惡揚善,用佛法將二龍鎮伏在大泉河兩岸。青龍化作了三危山,黃龍化作了鳴沙山。二惡龍一除,日晴月朗,恢複了生機。

可是,惡龍卻賊心不死,互相不服。如來佛走後,每隔三天五日,就又呼風喚沙,爭鬥起來,攪得日月無光,飛沙走石。數月後,如來佛返回西天,途經這裏,百姓們口念阿彌陀佛,痛哭流涕,請求佛祖想個長久之計,徹底將惡龍治服。

如來佛沉思片刻,說:“惡龍不除,天無寧日。我佛大慈大悲,留下阿難和迦葉為你們除害吧。”說完,先回了西天。

阿難、迦葉對百姓說,要想徹底治住惡龍,就必須把如來佛的真容刻在大泉河穀,才能鎮住它們。眾人齊聲響應,願為造像出錢出力。開工造像時,阿難和迦葉心想,二人合造一尊佛像,以後算誰的功勞呢?不如一人造一尊。於是,迦葉在河穀懸崖的南端造了一尊大佛,叫南大像(第130窟);阿難在北邊造了一尊大佛,叫北大像(第96窟)。自從有了這兩尊大佛坐鎮大泉河岸,青龍、黃龍附首貼耳,再也不敢施展淫威爭鬥了。從此,敦煌風調雨順,旱澇保收。由於如來佛能保佑敦煌地區五穀豐登,消災除難,供奉的人越來越多。人們紛紛來到大泉河穀,開鑿洞窟,塑像拜佛,求菩薩保佑。在唐代莫高窟鼎盛時期,這裏開鑿的洞窟已多達一千多個。

這不過是一個神秘的宗教傳奇故事。其實莫高窟修建在大泉河穀斷崖上的真正原因,是古代勞動人民科學地選擇了地理環境位置。石窟寺是印度佛教的產物,是佛教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為了排除世俗生活的幹擾,便於學經和修行,石窟寺往往借助壯觀的自然景色,選在山勢險峻、流水潺潺、景色秀麗的地方。莫高窟的選址也是這樣。這裏不僅能開鑿洞窟,塑像拜佛,還可以開荒植樹,種糧種菜,供僧侶、人們生棲。

莫高窟開鑿的洞窟為什麼又大又多?這與它的地質構造有密切的關係。莫高窟的岩石在地質上屬於第四係酒泉礫岩,並夾有沙岩。這種由礫石、沙土等自然膠結而成的礫岩層,‘沒有整體岩石那樣堅硬,容易開鑿,由於礫岩鬆散,不能鑿像,隻能泥塑,所以,莫高窟的佛像都是泥塑、彩繪相結合的。

莫高窟不僅自然山水優美,而且也在主要交通線上。絲綢之路暢通之後,敦煌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它最先接受西域文化的影響,同時也不斷得到中原文化的充實。印度佛教沿絲綢之路,從新疆傳到敦煌,再從敦煌傳到中原。因此,敦煌作為一個中西貿易、文化交流的重要都市,是佛教傳向內地的驛站,在大泉河穀修建莫高窟也是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