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中外的小石室經洞的發現(1 / 1)

震驚中外的小石室經洞的發現

藏經洞,即莫高窟第17號窟,位於16號大窟甬道的北側,是座高約1.6米、寬約2.7米的小石室。原為唐代河西僧洪蛩和尚的禪窟。900多年前,當時莫高窟的僧人,把近千年存放在莫高窟寺院的經書、繡像、日常文牘和各種書籍全搬進這座石窟內存放起來,然後封閉洞口,抹上泥皮,畫上壁畫,使人無法發現這一秘密。900多年後,正是由於這座小石窟的發現,震驚了中外,使敦煌成為世界文化界注目的地方。

藏經洞是怎樣被發現的呢?

本世紀初,湖北麻城人王圓篆因生活所迫出家當了道士,幾經轉折來到敦煌,成了莫高窟下寺的住持。別看他身材短小,目光呆滯,卻頗有心計,對宗教極為虔誠。當時千佛洞已荒蕪百年,有的洞窟被流沙掩埋。他四處募捐,當手頭寬餘之後,雇人清除了16窟甬道中的積沙,然後又雇了一個姓楊的專門抄寫經文。

本地夏季天氣炎熱。楊某見16窟甬道內清涼爽人,便將桌案放在那裏,伏案抄寫經文。每當抄寫疲憊時,用芨芨草杆點火吸旱煙解乏。經常把燃燒剩下的草杆插入牆縫,以便取用。一天,他吸完旱煙後,又把草杆插入牆縫,誰知越插越深,竟然一直向裏插了進去。用手一敲,牆壁發出空聲。楊某感到非常奇怪,立即把此事告訴了王道士。王道士急忙來到牆壁前,敲擊數次,內空無疑。倆人合力鏟去泥皮,顯出一個用土塊封砌的小門。搬開土塊,除去泥皮,竟是座小石窟。裏麵的經卷、佛幡、銅像和文書不計其數,堆滿石窟。這天,正好是1900年5月26日。一個被埋沒了長達950年之久的神秘的洞窟發現了!王道士根本不知道,他用枯瘦、顫抖的雙手打開了一個轟動世界、震驚中外的小石室——藏經洞!

王道士弄不明白,室內的這麼多東西為何存放在這裏?覺得此事非常蹊蹺,便邀請縣城內的官紳人士前來觀看。但都不懂室內物件的貴重價值,還以為是神物,不可輕易流失。便第二次將洞門封閉起來。

時隔不久,新到任的敦煌縣令汪宗翰對古物頗有知識,聞知此事後,遂令王道士取出部分寫經、畫像察看。首次評價這些經卷是極有價值的古代遺物,並把珍貴遺物當作結交的“禮品”在官場上送來送去。

當時的甘肅學台葉昌熾是蘇州人,知識淵博,對古物頗有研究。汪宗翰送給他宋朝乾德六年(公元968年)的水月觀音畫像一幅和寫經兩卷,葉昌熾見此珍品,認為價值連城,是稀世之寶。

建議甘肅藩台衙門,將敦煌的全部古物運到省城蘭州保存。但一算運費要五六千兩銀子,無法籌辦,隻好下令敦煌縣把這些古物原地封存。這樣,王道士遵命又第三次封閉了藏經洞。

雖然藏經洞又用土塊泥巴封閉起來了,但敦煌莫高窟有珍貴文物的消息卻難以封閉,在新疆、蘭州、北京等地很快地傳開了,而且越傳越神秘。於是,在祖國西部地區頻繁出沒、探險尋寶的外國專家學者們,把莫高窟作為重點探尋的目標,聞訊而來。

從此,莫高窟在朔風中顫栗,藏經洞在痛苦中呻吟。而來敦煌的外國人都滿載而歸,得意忘形地哈哈大笑!

藏經洞的發現,使敦煌再度輝煌,但為敦煌文物招來了禍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