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奇觀——鳴沙山
鳴沙山像一條巨龍,橫臥在敦煌城南。山體由米粒般的流沙堆積而成。它像金子一樣燦黃,綢緞一樣柔軟,少女一樣嫻靜,鳳凰一樣美麗!它東起莫高窟,西止睡佛山下的黨河水庫,綿延多公裏,南北廣布20多公裏,最高處海拔1715米。遠遠望去,峰巒高低起伏,如刀削斧劈,景色奇麗,蔚為壯觀!
遊人非常喜歡登鳴沙山。但要登上山頂,可真不容易,雖無攀華山之驚險,但與登泰山一樣艱難!綿綿細沙,進一步,退半步,似乎行而無進,隻好手腳並用往上爬。登上山頂,那一道道沙峰如大海中的金色波浪,氣勢磅礴,洶湧澎湃。細看那山坡上的沙浪如輕波蕩漾的漣漪,時而湍急,時而潺緩,時而縈回渦旋,真是迭宕有致,妙趣橫生。還有那沙山下的一泓清泉,像一個妙齡少女,溫存地依偎在情人的懷抱中。極目遠眺,天地豁然開朗,心胸頓時開闊,童心不由萌發!下山最為有趣,順坡而下,隻覺兩肋生風,一跳十步,駕空馭虛,仿佛有羽化成仙飄飄然的感覺。
當人多結伴下滑,推動流沙疾速下跌,隻見沙浪滾滾,猶如山洪奔瀉。此時就會聽到咚咚咚的響聲,似敲鑼打鼓,又像笙笛吹奏,令人動魄驚心而又玩味無窮。
鳴沙山是怎樣形成的?為啥發出鑼鼓聲?這是敦煌自然景觀中的又一個謎。相傳很久以前,鳴沙山是蒼鬱茂盛的青石山。月牙泉畔神廟多,每逢廟會,都要唱戲敬神。有一年正月十五鬧社火,泉畔社火隊雲集,鑼鼓喧天。不料,驚動了瀚海沙漠中的黃龍太子。黃龍太子凶猛殘暴,吼叫一聲,就會黑風四起,積沙如山。這晚,它難耐寂寞,偷跑出來看社火。看到精彩處,激動得大聲叫好。霎時飛沙傾泄,一座沙山平地而起,將所有的人全壓在黃沙下麵。黃龍太子自知罪行深重,回去也無活路,便一頭撞死在青石山上。從此,月牙泉前後都有了沙山。山底下的無數冤魂,便經常敲鑼打鼓,訴說他們的不幸遭遇。直到今天,當地人說:“後山響,轟隆隆。前山響,鑼鼓聲。”
如果你掬沙細看,就會發現山上的沙粒有紅、黃、綠、白、黑五種顏色,稱之為“五色沙”。晶瑩閃亮,五彩繽紛,是鳴沙“三寶”之一。為什麼沙分五色呢?古時候,有位將軍所率人馬的旌旗、鎧甲為紅、黃、綠、白、黑五色。他領兵西征西域獲勝歸來,兵入陽關,在鳴沙山安營紮寨。
那時候的鳴沙山上並無黃沙,是座綠樹成蔭、水清草茂的青山。將軍心想,兵馬連日作戰,十分疲憊,也該歇息了。便令刀槍入庫,馬放青山,好生休息。誰知有天黑夜,敵兵突然前來偷襲,眾將士隻得赤手空拳與敵兵廝殺,直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積屍上萬。敵兵獲勝,正當得意之際。霎時黑風驟起,撲天蓋腦的黃沙像暴雨一樣傾泄下來,頃刻之間,將敵兵和屍體全部埋在下麵,形成了累累沙阜,成為大沙山。
以後,沙山每到刮風時,就轟隆鳴響,仔細一聽,好似金鼓齊鳴,又像刀劍撞擊,人們稱之為鳴沙山。刮起的沙粒有五種顏色,就是五色旌旗、五色鎧甲變的。
離奇的傳說,大自然的奧秘給鳴沙山塗上了一層神秘絢麗的色彩。其實,曆代文獻對鳴沙都有明確的記載。最早見於兩千多年前的東漢《辛氏三秦記》。其雲:“河西有沙角山,峰嶗危峻,逾於石山,其沙粒粗色黃,有如幹韝……”《後漢書·郡國誌》記雲:“水有懸泉之神,山有鳴沙之異。”唐書《元和郡縣誌》雲:“鳴沙山一名神沙山,在城南七裏,其山積沙為之……”敦煌遺書中的有關記載更為詳細。因之,鳴沙山古稱沙角山、神沙山。清代將“沙嶺晴鳴”列為敦煌八景之一。
對於鳴沙山的鳴響之謎,古人難以理解,隻好用傳說故事來解釋。進入科學高度發達的現代,對此謎進行了科學的探究和推測,觀點較多,主要有三說:
第一種為靜電發聲說。認為鳴沙山沙粒在人力或風力的推動下向下流瀉,含有石英晶體的沙粒互相摩擦產生靜電。靜電放電即發出聲響,響聲彙集,聲大如雷。
第二種為摩擦發聲說。認為天氣炎熱時,沙粒特別幹燥而且溫度增高。稍有摩擦,即可發出爆烈聲,眾聲彙合一起便轟轟隆隆而鳴。
第三種為共鳴放大說。沙山群峰之間形成了壑穀,是天然的共鳴箱。流沙下瀉時發出的摩擦聲或放電聲引起共振,經過共鳴箱的共鳴作用,放大了音量,形成巨大的回響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