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沙漠第一泉——月牙泉(1 / 1)

天下沙漠第一泉——月牙泉

曆來水火不能相容,沙漠清泉難以共存。但在鳴沙山中,卻能看到沙漠與清泉相伴為鄰的奇景,這就是天下沙漠第一泉——月牙泉。

有人說,月牙泉像一位絕世佳人的眼睛——是那樣的清澈、美麗、多情;有人說,月牙泉像位窈窕淑女的嘴唇——是那樣神秘、溫柔、誘人;有人說,月牙泉是一牙白蘭瓜——是那樣碧綠、甘甜、晶瑩。其實,月牙泉最像初五的一彎新月,落在黃沙裏。泉水清涼澄明,味美甘甜,在沙山的懷抱中嫻靜地躺了幾千年,雖常常受到狂風凶沙的襲擊,卻依然碧波蕩漾,水聲潺潺,是當之無愧的沙漠第一泉!

月牙泉內遊魚成群,岸邊綠草如茵。據傳魚稱“鐵背魚”,能醫治疑難雜病;草稱“七星草”,有催生壯陽作用。據說,吃了魚和草,可以長生不老。因之,月牙泉又稱為“藥泉”。

月牙泉邊,白楊亭亭玉立,垂柳舞帶飄絲,沙棗花香氣襲人,叢叢蘆葦搖曳,對對野鳥飛翔,風景如詩如畫。泉南岸台地上原建有娘娘殿、龍王宮、藥王洞、玉泉樓、雷音寺等雕梁畫棟、勾心鬥角的大片古建築群。

月牙泉最早的記載見於東漢《辛氏三秦記》:“河西有沙角山,峰峙危峻,逾於石山,其沙粒粗色黃,有如幹韝。又山之陽有一泉,雲是沙井,綿曆千古,沙不填之。”這裏所記“沙井”便指今日月牙泉。自此之後,關於月牙泉的記載便屢見史籍,並與鳴沙山緊密地連在一起。唐《元和郡縣誌》載:“嗚沙山有一泉水,名.日沙井,綿曆古今,沙填不滿,水極甘美。”

月牙泉東西長300餘米,南北寬50餘米,泉形酷似月牙,四周是高聳的沙山。它的神奇之處就是流沙永遠填埋不住清泉。過去,人們難解大自然的奧秘,卻以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出優美的神話傳說來解釋自然現象。相傳很久以前,敦煌一帶是一望無際的大戈壁,沒有鳴沙山,更沒有月牙泉。有一年這裏大旱,樹木莊稼都枯死了,人們幹渴難忍,大放悲聲。美麗善良的白雲仙子路過這裏,聽到人們撕心裂肺的哭聲,心如針刺,傷心地掉下了同情的淚珠。淚珠落地化為清泉,解救了人們幹渴的災難。為了感恩戴德,人們修了一座廟宇供奉白雲仙子。這樣,便惹惱了神沙觀裏的神沙大仙,他抓把黃沙一揚,化作沙山想填埋清泉,趕走奪他香火的白雲仙子。白雲仙子道行淺,鬥不過神沙大仙,便來到九天找嫦娥,借月亮與神沙大仙鬥法。這天正好是初五。白雲仙子借來一彎新月,放在沙山中間化為清洌瑩澈的月牙泉,供人們飲水澆田。神沙大仙又使出妖法,去填月牙泉,嫦娥知曉後,非常生氣,譴責神沙大仙蠻橫無理,欺人太甚,輕輕將衣袖一拂,大風頓生,把填泉的流沙吹上山頂。氣得神沙大仙吼聲如雷,沙山因此而鳴響。

關於月牙泉、鳴沙山的形成,還有一個故事。:從前,這裏沒有鳴沙山也沒有月牙泉,而有一座雷音寺。有一年四月初八,寺裏舉行一年一度的浴佛節,善男信女都在寺裏燒香敬佛,頂禮膜拜。當佛事活動進行到“灑聖水”時,住持方丈端出一碗雷音寺祖傳聖水,放在寺廟門前。忽聽一位外道術士大聲挑戰,要與住持方丈鬥法比高低。隻見術士揮劍作法,口中念念有詞,霎時間,天昏地暗,狂風大作,黃沙鋪天蓋地而來,把雷音寺埋在沙底。奇怪的是寺廟門前那碗聖水卻安然無恙,還放在原地,術士又使出渾身法術往碗內填沙,但任憑妖術多大,碗內始終不進一顆沙粒。

直至碗周圍形成一座沙山,聖水碗還是安然如故。術士無奈,隻好悻悻離去。剛走了幾步,忽聽轟隆一聲,那碗聖水半邊傾斜變化成一彎清泉,術士變成一灘黑色頑石。原來這碗聖水本是佛祖釋迦牟尼賜予雷音寺住持,世代相傳,專為人們消病除災的,故稱“聖水”。由於外道術士作孽殘害生靈,便顯靈懲罰,使碗傾泉湧,形成了月牙泉。

月牙泉,夢一般的謎,千百年來不為流沙而淹沒,不因幹旱而枯竭。在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在黑風黃沙中有此一水,在滿目荒涼中有此一景,深得天地之韻律,造化之神奇,令人神醉情馳。

“月泉曉澈”為敦煌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