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長城與烽燧
放眼敦煌正北,遠山一抹,起伏連綿,橫亙天際,這就是馬鬃山的支脈——白山。
白山南麓,便是從東向西流淌的疏勒河下遊。這裏戈壁灰褐平坦,湖泊碧水汪汪,清泉澄澈甘甜,綠草如茵,胡楊蒼翠,紅柳似火,駱駝飲水,牛羊吃草,黃羊奔跑,野鳥飛旋……一條蜿蜒如遊龍的漢代長城自東向西逶迤而去。長城的親密夥伴——烽燧隱約可見。看著藍天白雲下如此醉人的景色,誰能想到,古代這裏曾是短兵相接、刀光劍影的戰場,車馬蕭蕭、駝鈴叮咚的絲綢古道。
宏偉、壯麗的長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一項偉大創造。西漢時,中原王朝為了對外抗禦匈奴騷擾,加強邊塞建設,對內安定百姓生活,鞏固中央集權,以加強同中亞、西亞各國的貿易和友好往來,由令居(今永登)開始,經河西走廊張掖、額濟納旗、金塔、嘉峪關、玉門、安西等地,到敦煌西湖的馬迷土建起了長城。並將“亭”(烽燧)、“障”(較大的城堡和烽火台)修至鹽澤(羅布泊)樓蘭故國。這便是漢長城。
敦煌境內北端現存除堿墩子至馬迷土的漢長城幹線外,還有玉門關至陽關、陽關至黨河口、馬迷土至彎腰墩的漢長城支線。隨著兩千多年歲月的流逝和風雨流沙的破壞,部分長城被夷為平地,多半長城保存下來。其中玉門關西麵黨穀燧一帶的長城保存較好,地基寬3米,殘高3米,頂寬1米,為我國目前漢代長城保留最完整的一段。
敦煌漢長城的結構並無磚石,因地製宜,就地取材建造。敦煌北湖、西湖一帶,生長著大片紅柳、蘆葦、羅布麻、胡楊樹等植物,修建長城時,就用這些植物的枝條為地基,上鋪土、砂礫石再夾蘆葦層層夯築而成。以此分段修築,相連為牆。長城內則低窪地鋪蓋細沙,稱為“天田”,以觀察腳印之用,是一種防禦措施。
長城沿線,每隔十華裏許築有烽燧一座。這就是古籍中所寫的“十裏一大墩,五裏一小墩”的烽火台。每座烽燧都有戍卒把守,遇有敵情,白天煨煙,夜晚舉火,點燃報警,傳遞消息,所燃煙火遠在三十華裏外都能看到。敦煌境內現存烽燧八十多座,玉門關西湖一帶保存得最為完整。漢代烽燧多呈底寬上窄的方柱形,主要建在長城內側。築造結構主要有三種:一是用黃膠土夯築而成;二是用天然板土、石塊夾紅柳、胡楊枝壘築而成;三是用土坯夾蘆葦砌築而成。烽燧大都建在較高的地方,一般都高達7米以上。有的殘高10米左右。烽燧頂部,四邊築有不高的女牆,形成一間小屋。有的頂部現在還可以見到屋頂塌陷的遺跡和殘木柱等。
烽燧的主要作用是舉火報警,傳遞消息,以防備敵兵的騷擾和入侵,同時也為絲路上往來的使者、商隊補充給養。報警的方式主要是“舉燔苣,燃積薪”。玉門關一帶蘆葦遍布。即用蘆葦捆紮成束者名叫“苣”,堆成方形或圓形的蘆葦叫“積薪”。“苣”的長短不一,長的達2.4米,短的為60厘米。還發現了8厘米長的“引火苣”。敦煌由於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現存的“積薪”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好為全國之最。有一座烽燧周圍存放的積薪多達十五堆,排列十分整齊,天長日久,凝結在一起,堅如化石。
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長城、烽燧遺址中,保存著許多非常珍貴的曆史文物。如“玉門千秋燧”出土的西漢紙,經考證,早於東漢蔡倫造紙170多年。著名的“敦煌漢簡”就是從長城沿線的烽燧遺址中出土的。它為研究我國漢代河西地區乃至全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
夕陽下,佇立在漢長城旁的烽燧上,極目遠望,滿目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蒼莽景象,使人產生一股思古幽情,古往今來,多少愛國將士為鎮守長城邊關征戰捐軀,長臥沙場,又有多少文人墨客為之吟歌賦詩!著名邊塞詩人岑參曾在一座叫“苜蓿烽”的烽燧下,給家人寄書道:
苜蓿烽邊逢立春,葫蘆河上淚沾巾。閨中隻是空相憶,不見沙場愁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