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經戰火洗劫的沙州古城
金秋時節,來到敦煌,當你傍晚乘著習習涼風,過黨河大橋西行,漫步在郊外的田間小路上時,一座古老的土墩在夕煙淡霧中若隱若現。幾段斷牆殘垣映入眼簾,棉花吐白,玉米飄香,桃李醉人,令人心曠神怡,恍人世外桃源。這就是沙州古城遺址。
沙州古城遺址今已辟為耕地,僅在南、西、北三麵有殘存的斷續城牆。原古城規模較大,東西寬約718米,南北長約1132米。
在西北角留有城墩,比城牆高出一倍多。下部為夯土板築,上部多用厚大土坯砌成,殘高16米。
漢武帝開通西域,於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敦煌縣,後置敦煌郡。該城就是當時的敦煌郡治,是漢王朝統轄西域的軍政中心,也是中西交通南北兩道上的分合點和東西方文明薈萃的樞紐。自兩漢迄魏、晉,盡管曆代政區劃分,屢有變更,但該城始終是縣、郡治所在地。肩負著“西撫諸國,總護南北交通”的重要任務。公元400年,李暠在此城建都,稱西涼王。敦煌有史以來第一次成為國都。21年後,北涼王沮渠蒙遜派兵攻打敦煌城。敦煌太守李恂帶領長史宋承、武衛將軍張弘等將士堅守此城。隨之,蒙遜又親自率兵兩萬餘眾來攻城。圍攻數月,損兵折將,久攻不下,隻好令將士在城東黨河上築起高三丈、寬三丈五的大壩,攔聚黨河水淹城。李恂挑選了一千壯士,搭板為橋,偷偷地潛出城外,意欲決堤放水,保護城池。不料,這一行動被敵兵發現,壯士被殺害,目的未能實現。最後,水淹州城,宋承、張弘隻得開門投降,李恂自殺身亡,百姓盡遭屠殺。西涼國滅,該城逐漸衰落。
隋唐時期,該城仍是郡、州治所在地。公元776年,唐王朝“安史之亂”,吐蕃乘虛而入,占領了河西地區。沙州城被吐蕃重兵圍困長達十年之久,終於箭盡糧絕,寡不敵眾,於公元781年開城降蕃。經過71年漫長的奴隸生活,敦煌首領張議潮,領導瓜沙人民在沙州城起義,驅逐了吐蕃勢力,收複了河隴十一州的大片土地。之後,沙州城戰火連綿不斷,宋景祐二年被西夏王李元昊攻破,殺得城內血流成河,統治長達190餘年。元太祖二十二年(公元1228年)又用水淹的方法將城攻破,複立沙州,後又改設沙州路總管府。明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置沙州衛。到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封閉嘉峪關後,該城被廢棄了,無建置達二百多年。
敦煌古為中西要道上的咽喉之地,沙州城被曆代統治者你爭我奪,殺聲不絕,水淹數次,曆盡劫難,終於坍塌了,成為廢墟。
站在遺址的斷牆殘垣上,仿佛看到獵獵飄動的旌旗,怒目圓睜的將士,仿佛聽到催人進擊的戰鼓,浴血奮戰的殺聲……但這一切都隨著曆史的煙塵,飄散遠去了。沙州古城隻有那座高大的城墩似乎對人們訴說著自己的劫難和不幸。
“古城晚眺”為敦煌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