鳩摩羅什與白馬塔
白馬塔聳立在沙州古城的東南端。在市區西郊一公裏處,遊人步行便可到達。塔分9層,高12米。下麵以八角相輪為座,中間以仰蓮花瓣環繞,上麵用六角坡刹盤蓋頂。每角掛一隻鐵鈴。晚風吹來,鐵馬叮咚,清脆悅耳,十分迷人。在綠樹叢中,瑩潔如玉的塔身與遠處金黃色的鳴沙山相映輝,更顯得絢麗莊重。相傳,這座寶塔是著名高僧鳩摩羅什為他的白馬而修的。
前秦建元年間(公元380年),苻堅大將呂光平定西域取得重大勝利,他班師回京時,從西域帶來了一位才華出眾的佛經翻譯家——高僧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是西域龜茲國人(今新疆庫車),七歲就出家學習佛經。因聰明過人,到二十歲時就名揚西域諸國。他精通梵文和漢文,先後翻譯了74部經論。他的譯文極富有文學價值,為開創我國的翻譯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是我國古代三大翻譯家之一。
當鳩摩羅什跟著呂光部將,隨著浩浩蕩蕩的隊伍行至敦煌時,他所騎乘的相依為命的一匹白馬突然一病不起。這匹白馬在他西域傳經布道時越沙漠,過沼澤,涉戈壁,多次救過他的性命,這一病,急得鳩摩羅什心如火焚,愁腸欲斷,就住到馬廄裏親自去侍奉。當天半夜他急得難以入夢,突然白馬開口說話了:“法師呀,我本是西海白龍,因為進陽關之前,沙海茫茫,道路艱難,我特侍奉你東去傳經。如今已經入關,前麵再無坎坷之路,我已完成使命再不陪你前進了,咱們從此分手吧!”說罷,白馬邁步要出廄門,鳩摩羅什那裏肯舍?上前一把抓住馬的尾巴,淚流滿麵地哽咽說:“你為我受盡了困苦,你若一走,傳經大業豈不半途而廢?”
白馬見他依依不舍,又說:“此去不遠有個渥窪池,是出天馬的地方,那裏另有一匹白馬,正等著同你結伴東行呢。”雖然話都說明了,但鳩摩羅什還是難分難舍,抓住馬尾,死不放手。這時,猛聽白馬嘶叫了三聲,天空頓時電閃雷鳴。鳩摩羅什一驚,方才鬆手。隻見一道白光飛出馬廄,如閃電一般升向天空,留下了一串蕭蕭馬嘶的餘音。鳩摩羅什定神一看,眼前的白馬倒在地上,已斷氣了。
鳩摩羅什為失去心愛的白馬而痛哭流涕,百感,交集。為報答白馬辛勞無怨的護送,他在沙州城講經說法,籌集資金,建造了這座白馬塔。星轉鬥移,白馬塔雖然經曆了一千多年的風風雨雨,經曆代整修,今天依然氣勢軒峻,光彩如初。據當地老百姓說,每逢農曆七月二十四日,也就是白馬下葬的這一天,人們在晚上還常常能隱約聽到白馬的蕭蕭長嘶聲。
後來,鳩摩羅什到渥窪池尋見了另一匹白馬相依為伴,馱經東行,在涼州(今武威市)住了十來年譯經傳經,那兒建起了羅什寺塔。後來又用白馬馱經到了洛陽定居下來潛心譯經,在洛陽修造了著名的白馬寺。
白馬塔現為敦煌一景。落日的餘輝映紅了波濤起伏的鳴沙山,映紅了斷斷續續的沙州古城牆,映紅了白馬塔。風鐸聲聲,如同一支淒清委婉的古曲,仿佛述說著白馬塔的故事,令人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