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路上又一明珠一榆林窟(1 / 1)

絲綢路上又一明珠一榆林窟

莫高窟舉世聞名,國內外遊客絡繹不絕。但好多人卻不知道,她還有一座姊妹窟,像空穀幽蘭,暗送芳香。這就是絲綢之路上的又一顆明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榆林窟。

榆林窟,俗稱萬佛峽,位於莫高窟東南的祁連山穀中。穀中有條清澈蜿蜒的小河,因河岸兩旁生長著蒼勁如鬆、鬱鬱蔥蔥的大片榆樹而得名,河叫榆林河,窟稱榆林窟。洞窟開鑿在河兩岸的峭壁中央,呈上下兩層排列,共有42個。其中東岸31個,西岸11個,兩岸相距不過百米。洞窟內共保存唐朝至元代800多年間的彩塑千餘身,壁畫1000多平方米。據有關史料考證,榆林窟創造於北魏,曆代有鑿修。距莫高窟150公裏,古代屬敦煌郡管轄,總屬敦煌藝術。是莫高窟的姊妹窟。從洞窟形製、壁畫內容、藝術風格及供養人題記等來看,都與莫高窟石窟藝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顯示出很高的曆史和藝術價值,是敦煌藝術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堪稱榆林窟藝術精華的唐25窟,是唐代壁畫和敦煌壁畫的代表作,是唐代繪畫藝術高度發展的真實寫照。窟內南北壁的巨幅經變畫,無論從畫麵結構、表現技能、線描功力、敷彩著色、人物造形等方麵都是高超絕倫的,人們無不擊掌折服。充分體現了盛唐藝術豐腴健康、絢爛富麗的時代特征,頗具吳道子畫派的風格。

在五代、宋初、西夏和元代各時期的各種經變畫中,穿插著耕獲、宴飲、冶鐵、嫁娶、弈棋、釀酒、音樂、舞蹈等畫麵,生動地反映了各個朝代當時的現實生活場景。五代、宋初大規模的供養人畫像和題名結銜,是研究瓜州、沙州曹氏統治河西曆史的珍貴難得的資料。特別是完善的保存下來的西夏供養人畫像,更是明麗奪目,呼之欲出!那微長而圓胖臉龐,鼻子高聳、神態畢肖,那修長的體態,窄袖緊身的服飾、尖尖的帽子形象地反映了西夏人的形態狀貌和他們的服飾習俗。

榆林窟最為突出的是出現了不少畫工題名,這在莫高窟是罕見的。在五代、宋初的壁畫旁題有如:“都畫……白般縉”、“都勾當畫院使……竺保”、“知畫手……武保林”;西夏壁畫中題有如:

“畫師甘州住戶高崇德小名那征”;元代壁畫中如“臨洮口後學待詔劉世福”等。這些都是研究中國石窟藝術繪畫曆史的珍貴資料。

還有“水月觀音”、“唐僧取經”等豐富的壁畫內容,補充了莫高窟壁畫內容的不足之處,曆來被國內外學者所重視。

第6窟有尊二十多米高的彌勒大佛,人稱“三眼佛”。至今燦然如新,金碧輝煌,為人驚歎。大佛額上鑲著一顆熠熠生輝的眼珠,人們稱之為“避塵珠”。提起這隻眼珠,卻有一段不尋常的故事。

當年塑造這尊大佛像時,領頭的是位年+青工匠。當他帶領眾人把佛像造好即將收尾的時候,有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見他塑造的彌勒佛突然開口說話了:“小夥子,你千辛萬苦、流血流汗為我造像,確實做了一件大好事。但是,請你再給我的前額上加上一隻眼珠吧。”

小夥子覺得奇怪,忙問:“佛祖呀,別的造像都是兩隻眼睛,你要再加一隻眼珠,這是為什麼?不說清原委,我是不會加的!”

佛祖解釋說:“隻因本地地處戈壁沙漠邊緣,風大沙多,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人們苦不堪言。望你好事做到底,如果能在我的額上再加上一隻活物的眼珠,就能減少風沙災害,種有收成,造福百姓。”

小夥子夢醒以後,覺得此舉確是有益於百姓的大好事。他在夢中已答應了佛祖的請求就必須想法子去做。隻是那裏來的活物眼珠呢?他愁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這天,他在榆林河畔散心解愁,看見吃草喝水的山羊、黃羊、紅馬、白駱駝等。心想,如果把它們的眼珠剜下來……又一想,這樣做不是太殘忍了嗎?這時,洞窟壁畫上他非常熟悉的“舍身飼虎”、“割肉救鴿”等佛祖的本生故事曆曆在目。他胸中豁然開朗:佛祖為行善事能舍身,我為啥舍不得一隻眼珠呢?於是,年青工頭忍痛剜下自己的一隻眼珠,鑲在了大佛額上。從此以後,奇跡出現了。原來這一帶稱之為世界風庫,一年到頭黃風不停,沙塵彌漫。自從安上那隻眼珠後,黃風減少了,沙塵沒有了,五穀豐收了。因之,人們稱那眼珠為“避塵珠”,稱佛為“三眼佛”。

莫高窟、榆林窟兩個親姐妹窟,興興衰衰,曲曲折折,走過漫長坎坷的道路,命運是悲慘辛酸的。明末清初,榆林窟成了盜匪出沒之地,凶殺迭起,行人隱跡,居民流散,香火滅絕,部分古建築因兵火之災,自然坍塌和風沙侵襲都不複存在。再加兵匪掠奪和人為的破壞,使榆林窟幾乎遭到滅頂之災。自象牙佛發現之後,安西踏實一帶的鄉民漸續香火,多年荒蕪的榆林窟遂又複興。現在,千年文物洞窟得到了徹底的修葺,完善的保護,使千年榆林重染蒼翠,萬載古峽紫氣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