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千佛洞
在古鎖陽城東南的祁連山穀裏,有一座隱跡荒山野嶺人未識的石窟群——東千佛洞。這裏由於無路可行,消息閉塞,除在附近放駱駝放羊的牧民知道這個地方外,至今,知道這座石窟的人不多。
這座石窟群共有洞窟20多個。由於自然風沙的破壞,其中約一半洞窟未曾保存壁畫和塑像。它古屬敦煌郡管轄,同樣屬於敦煌藝術體係。因位於榆林窟的東麵,故稱東千佛洞。從洞窟的內容來看,最早為西夏所開,清代時又有零星修建。
這裏的西夏洞窟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和美學價值,是河西石窟中少見的精美的西夏藝術寶庫。在一西夏洞窟的南壁上繪有色彩豔麗的水月觀音畫。觀音菩薩悠然自若地坐在金剛寶石座上凝神遐思,身後明月皎潔,身邊祥雲環繞,數竿綠竹蒼翠欲滴,真是個清靜的仙山勝景。寶座下,碧波蕩漾,水流潺潺,對麵岸上唐僧雙手合十朝觀音頂禮膜拜。孫悟空手牽馱著經卷的紅馬,緊跟在後麵。這幅水月觀音畫無論從色彩上、線描上都達到極為嚴正工細的程度,不愧為精美佳作。
“唐僧取經”的神話傳說源於宋代,其文字資料並不缺乏,唯有圖像遺本極為奇缺。現存榆林窟的“唐僧取經圖”是研究取經傳說故事的最古和唯一的圖畫資料,極為珍貴。而東千佛洞的這幅“唐僧取經”圖在畫法和內容上又有所不同,為《西遊記》小說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據。
東千佛洞的西夏藝術是西夏繪畫的真實寫照。西夏無名藝術家在自己藝術風格的基礎上交流、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新的藝術內容和繪畫技法,逐漸形成為具有獨特風格的本民族藝術。在宋元繪畫發展史上,西夏藝術起了承前啟後的橋梁作用,也是敦煌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於東千佛洞,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很久以前,有個老和尚領著幾個小和尚,選中東千佛洞這座山穀,一邊誦經,一邊開洞。其中有個叫聶圓的小和尚,記性很差,別人一天能背會的經文,他三天都背不會。但他肯下工夫,反正遲幾天也會了。就因為這個原因,老和尚怎麼也看不起他,開口就罵,舉手便打。別人幹輕活,讓他挖洞幹重活。雖然這樣,聶圓並不生氣,成年累月地挖洞,刨石塊,推沙子。天長日久,開了二十多個洞窟。老和尚請來畫工繪壁畫,找來泥匠塑佛像。完工以後,這兒就熱鬧起來了。進香的香客來來往往,寺裏的香火旺盛,老和尚的大名傳遍了四麵八方。
雖然聶圓開洞窟有功,但老和尚還是看不起他。別的弟子上洞窟念經,卻派他到灶房做飯。有一天下大雨,柴火被雨澆得透濕。他做飯燒火,柴直冒白煙,怎麼也燒不著火。聶圓怕師父肚子餓了罵他,便提心吊膽地去見師父,訴說原委,請師父原諒,改食饅頭。誰知師父非要吃飯,並罵道:“沒有幹柴,就把你的大腿當柴燒!”他挨了一頓臭罵,回到灶房,感到著實委屈。眼淚流個不停。突然,一聲雷響,把他嚇了一跳!耳邊又響起了老和尚的惡聲咒罵:“沒有幹柴,就把你的大腿當柴燒!”又一陣雷聲響過,他心一橫,牙一咬,在灶堂裏點把麥草火,將雙腿伸了進去。說也奇怪,他的腿就像澆了油的幹柴,迅速燃燒起來。熊熊大火很快把水燒開了。他急忙下米、下麵。飯熟之後,他心驚膽顫地端上給師父送去。見師父有了好臉色,便把做飯經過講了一遍。老和尚聽罷,一看弟子的雙腿完好無傷,感到十分驚異。頓時悔悟過來,緊緊地抓住聶圓的雙手,說:“賢徒呀,修持之道,在於心誌篤誠。這些年來,難為你了,師父我無地自容!如今,我年紀大了,你已修成正果,這寺院住持你就來當吧!”
聶圓再三推脫,怎奈師父主意已定,決不更改,隻好接替老和尚當了住持。
不久,老和尚辭別眾位弟子,雲遊去了。
此事傳開後,人們都把聶圓稱為聶佛爺。以後,聶佛爺在佛洞旁的一個小龕裏坐化了。也不知過了多少年,山穀裏的泉水幹涸了,和尚們無法生存,隻得離開了東千佛洞。從此,這兒就斷了香火。時間一長,就漸漸地被人們遺忘了。
有關研究敦煌石窟藝術的工作人員,在距千佛洞較近的安西縣橋子鄉的牧民口中,聽到了這個故事,方才知道東千佛洞依然存在。便請了向導,於1982年才找到了這座石窟群,並進行了考查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