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關道上臥佛山
敦煌的山是神奇的山!東有“危峰東峙”、佛光閃爍的三危山;南有“沙嶺晴鳴”、雷聲滾動的鳴沙山;北有峰巒疊障、逶迤蜿蜒的白山。近年,在陽關道上新發現了一座形態逼真的“臥佛山”。
“臥佛山”原為黨河口山。位於市區西南36公裏處。山東峽穀為黨河水庫,水庫大壩西接一座灰白色的岩石山。山體自東向西橫亙,山脊輪廓酷似一尊仰麵朝天酣睡的巨形臥佛。
臥佛頭枕敦煌生命之源的水庫大壩,腳蹬通往陽關、南湖的陽關大道,全長2.2公裏,最高處海拔1534米。行進在陽關古道上或佇立在山前戈壁灘上遠眺,臥佛頭形長圓,肉髻清晰,眉骨突起,鼻梁挺直,雙唇緊閉,下頜突顯,脖頸凹下。胸部高高隆起,腹部漸漸平低。雙腿由粗到細伸展,膝蓋處略又凸出。腳腕處最低,雙腳直立。整個體形仰臥,輪廓清楚,比例合適,柔和自然,睡態靜謐。夕陽西下時,在萬道金光的映照下,臥佛那寧靜安詳的神態,肅穆莊嚴的體形更加逼真、神秘。
古往今來,有多少商賈官吏、騷客名士,進出於陽關,從山下來來往往,誰也未曾注意此山有什麼奇異之處。本地人對此山司空見慣,使這座“臥佛”默默無聞地沉睡了數千年。清道光年間任敦煌知縣的韓賜麟在一首詩中曾詠道:“一佛倒頭睡不醒,夢中炊熟黃梁飯。睡佛雙腳未敢撐,直恐踢翻龍勒縣。”龍勒縣即當今南湖。此山漢代屬龍勒縣所轄。詩中睡佛似乎是指此臥佛山。自從敦煌被國務院批準為曆史文化名城之後,旅遊熱方興未艾。昔日冷清的陽關古道車水馬龍,好不熱鬧!沿途景點白馬塔、西雲觀、西千佛洞等遊人不絕,流連忘返。在去南湖、陽關的路上有人發現了這座臥佛山,在旅遊界廣為流傳。直到1994年報刊發表文章、圖片後才確認定名。這是敦煌又一新景觀。當你驅車行至鄂博店、南湖店附近,就能清楚地看到巨形臥佛形象,還能看到山下海天相連,水浪滾滾、時靜時動的海市蜃樓。臥佛如同睡在霧氣飄渺、雲煙繚繞的幻境之中。你一定會感到驚奇!
這尊臥佛為什麼偏偏睡在戈壁灘上呢?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家弟兄三人都出家當了和尚,又一同結伴到遙遠的西方去取真經。他們出生入死穿過沙漠戈壁,風雨無阻越過高山惡水,不分晝夜走呀走,曆盡千辛萬苦終於取到真經返回。去時是三個壯實的年青人,來時已成為兩鬢斑白的老年人了。他們進入陽關後,也不鬆一口氣,還是雙腳不停地走呀走。走到了黨河口時,年紀最大、體力最差的老大實在走不動了,說:“二位兄弟,請你們先行一步,讓我歇息片刻再走,一定能趕上你倆。”兩位弟弟眼看大哥形容憔悴,疲憊無力,也不忍心拉他再趕路,別了大哥,向敦煌城走去。老大由於勞累過度,倒在黨河口的戈壁灘上,麵朝天躺倒便睡。誰知,這一睡就再也沒有醒來。因為他對佛十分虔誠,受盡苦難取經,功德圓滿成佛,天長日久,成為一座臥佛山。
再說老二和老三,走到敦煌城後,左等右等不見老大來,又走到三危山下的大泉河穀,長等短等還是不見老大來。當時,好多佛教徒正在河穀開窟造佛,很是紅火。老二對老三說:“三弟,咱們同時在此等大哥,會誤了進京日期。你先往東走吧,我留下來等。”說罷,就背靠石崖坐下歇息。因為他也太累了,這一坐下就再也沒有起來,化為一尊石佛像,這就是現在九層樓裏的北大像。
弟弟哪能不聽哥的話?老三隻好獨自趕路。走了不遠,戀戀不舍地回頭一看,老二已經坐化成佛了。心想,大哥、二哥都留在敦煌本地,我還回去幹啥?不如在此拜佛,和他們守在一起。於是,回轉身來,坐在老二南邊的石崖下誦經,日久天長,也功到成佛。這就是130窟的南大像。老三因身體瘦小,比北大像低了許多。三兄弟取來的佛經,被千佛洞僧侶、信徒爭相抄寫,傳誦,代代相傳,越抄越多,竟堆滿了一座石窟,這就是後來的藏經洞。
以後,人們常說,老大的命總是苦如黃連,像老大雖然得道成佛,可睡在露天,日曬雨淋,還是受苦。老二、老三在坐佛殿裏,不怕風吹雨打,還有善男信女朝拜供奉,命運總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