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 變 畫(第220窟)(1 / 1)

經 變 畫(第220窟)

經變畫是佛教壁畫藝術的一個種類。把抽象的佛經文字內容,繪製成為具體的巨幅圖畫,稱作變相或經變畫。《阿彌陀經》是中國大乘佛教淨土宗所依據的三部主要經典之一。內容是宣揚教主阿彌陀佛,稱頌西方極樂淨土的美妙、歡樂。《藥師經》也是宣傳大乘佛教淨土思想的重要經典之一。內容為東方淨土主教藥師琉璃七佛,發下“十二大願”拔除眾生各種困苦危難之病源。解脫人間“九橫死”,救度眾生往生東方琉璃光極樂淨土世界。莫高窟第220窟是初唐最重要的代表洞窟之一。此窟《阿彌陀經變》和《藥師經變》是莫高窟出現最早、規模最大、藝術水平最精湛、人物景物最精美的淨土經變畫。

繪於南壁的《阿彌陀經變》寬5.

40米、高3.45米,在這樣寬大的壁上畫家將全圖分為三部分。上部是西方淨土的天空,藍天祥雲飄動,樓閣寶幢聳立,飛天翱翔散花,天樂不鼓自鳴。描繪了西方淨土天空中自由、歡樂的景象。中部是畫麵的中心主體,環飾雕欄的七寶池中綠波輕漾,蓮花盛開,佛及菩薩均坐於漂浮在池水之上的蓮花寶座上。阿彌陀佛居中盤坐,頭頂有菩提寶樹枝葉籠罩,身旁有腳踩蓮花的兩身菩薩脅立。大勢至和觀世音菩薩坐在佛的兩旁,頭頂有華蓋遮罩,四周有眾多或站或立的菩薩簇擁。全圖大小菩薩約有150餘人。七寶池中,荷葉碧綠,紅花盛開,化生童子嬉鬧於水中。寶池玉欄上各種飛禽引頸長鳴,其樂無窮。寶池兩側重閣相對,菩薩依欄相望。寶池下部是西方淨土地麵,金沙鋪地,七寶放彩,阿彌陀西方三聖麵前,是一巨大的舞場,兩側方形地毯上坐著兩組樂隊,共16人。各持琵琶、箜篌、篳篥、排簫、橫笛、長鼓、羯鼓、法螺、古箏、銅鈸在演奏。

鼓鈸交響,管弦齊鳴,美妙動聽。樂隊中間小花毯上,一對舞伎,寶冠羅裙,手舞彩帶,翩翩起舞。舞台兩側站立著觀看舞樂的菩薩天眾。

繪於北壁的《藥師經變》畫高約3.

42米,寬約5.4米。壁畫中央下部有墨書“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題記,可確定壁畫繪製年代,是最早有紀年的《藥師經變》畫。畫麵中央是頭項華蓋,站在七寶平台、五色蓮花上的藥師七佛。七佛最中間是東方淨土教主琉璃光藥師佛,兩側為月光和日光菩薩,組成“東方三聖”。其他六佛中間各站一身菩薩,共八身,是東方淨土八菩薩。七佛八菩薩寶台的兩側是東方淨土世界的護法神十二藥叉大將,個個相貌凶惡,氣勢雄偉。頭上所戴寶冠飾有動物肖像,有牛頭、蛇頭、龍頭等,與中國十二生肖相對應。

七佛八菩薩前是盛大的歌舞場麵。藥師佛麵前的寶池中是大型七層燈閣,兩邊有舞伎跳舞。舞伎兩側,各有一層蓮花燈樹,有二天女點燈燭。燈樹兩側平台上各有一組樂隊,共28人,坐在花毯上分別演秦樂曲。所持樂器與南壁樂隊基本相同,但奏樂者增加了12人,使樂舞場麵非常宏大。畫麵上部,飛天乘雲飛翔,香花紛紛揚揚,花蓋彩幡飄舞,極樂世界,美妙無比。

這幅《藥師經變》畫,構圖完整,氣魄宏偉,形象生動地描繪了東方藥師淨土極樂世界富麗豪華、歌舞升平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