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度圖(第445窟)(1 / 1)

剃度圖(第445窟)

盛唐第445窟的南北兩壁繪有大幅經變畫。北壁繪的是《彌勒經變》。畫麵正中的彌勒佛端坐在蓮花座上,周圍簇擁著眾多的聽法菩薩和諸天人。在彌勒佛說法圖的兩側和下部,描繪有眾生的畫麵,表現彌勒菩薩下生成佛時,大幹世界國泰民安、豐衣足食的極樂景象。彌勒經中宣揚,有一翅頭末城七寶所成,莊嚴清靜,百姓皆是有福德之人,莊稼一種七收,樹上生衣,寒暑自用。

夜不閉戶,道不拾遺,人民安居樂業。畫麵中繪有一種七收、樹上生衣、蓋七寶樓閣、剃度、婚禮等場麵。其中剃度圖的場麵最為精彩。

剃度在圖中分為兩部分,東側為男人剃度,西側為女人剃度。

剃度表現的內容是翅頭末城國王僳怯,非常富有,將七寶台奉獻給彌勒菩薩,彌勒又施舍於諸婆羅門。婆羅門將七寶台毀壞分走。

彌勒見七寶台被毀,感到須臾無常,於是在龍華樹下成佛。饢怯王見後,率領眾大臣、太子、王後、宮女等八萬四千人跟隨彌勒佛出家學道。剃度圖描繪的是國王率眾出家的情景。畫麵東側是僳怯王與太子剃度的場麵:法師執刀削發,侍者捧篾器跪在一旁承接。又有捧袈裟者侍立左右。地上放有壺、盆等洗具。另一比丘展開袈裟回首望彌勒佛。已經剃度落發者改著袈裟,向佛跪拜。

一群大臣恭敬地捧著衣物或籠袖站立於後,神態各異,造型線描技巧純熟,是唐代人物畫的佳作。西側是王後與公主及其他女眷剃度出家的場麵。畫中的比丘尼小心翼翼地手握剃刀,婢女或站或跪雙手捧著籃子,承接剃度的長發。地上擺著淨水瓶與盥洗盆。

有的比丘尼展開袈裟,準備給剃完發者更衣。王後與公主神情壯重,無所顧忌。圍帳內等待落發的眾女眷表情各異,有的緊鎖雙眉俯首沉思;有的猶豫不決,竊竊私語;有的驚慌不定向帳外張望;有的凝望著正在削發的公主。畫家對女眷出家前茫然而又惶惶不安的心理活動描繪得惟妙惟肖。

彌勒經文中“一種七收”的內容,通過畫家豐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繪畫技巧,表現得非常形象。有的農夫趕著“二牛抬扛”在耕地,有的用三條腿的木耬在播種,有的用木鍁揚場,揚淨的糧食堆如小山,旁邊放著斛鬥……在彌勒世界中人的壽命長久,女人活到五百歲才出嫁。壁畫的左下角,畫著當時當地結婚的場麵。

按北朝風俗,結婚時要在家門口搭布幔作成“青廬”。廬內宴請賓客,新娘盛妝,新郎伏地向賓客跪拜。婚禮上還演出樂舞,婢女們往來奔忙,為客人添酒上菜。這些生動形象的畫麵是當時社會生活風俗的具體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