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像(第259窟)
北魏佛像塑造主要有兩種風格:一種是以凸起的泥條隨人體起伏轉折表示衣紋,即"曹衣出水式"。是從北涼257窟交腳菩薩的裙子褶紋繼承而來。另一種風格是敦煌的藝術家以中國傳統的塑像技法和審美習慣為基礎,吸收印度佛教塑像式樣而創作的富有本地特色塑像,即"敦煌風格"。北魏第259窟北壁東頭的佛禪定像,就是其代表作。
這尊佛像比真人略小,因位居北壁龕內,所以略高於常人視線。麵部豐滿圓潤,高髻披發,兩耳垂肩,體態端壯勻稱,造型古樸凝重。袈裟蔽體,衣紋用纖細流暢的陰刻線表現,富有繪畫的線條美。雕刻家在力求表現女性風度和溫順慈祥的內在情感的同時,避免了乳房高隆的性感刺激,強調了寬厚雄健的男子形體和坦蕩豁達的氣質。不僅使佛像剛柔並濟,形神兼備,而且準確、巧妙地表現了佛國人物"非男非女"的特征。尤其是麵部表情文靜端莊,口角之處怡然自得地流露出一種淡淡的、神秘的微笑。許多歐美遊客將此佛像譽為"東方女神"。
北魏時期的菩薩塑像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以上介紹的高居佛龕之中的彌勒菩薩:一類是侍立佛旁的脅侍菩薩。如259窟西壁龕外南側站立的脅侍菩薩頭戴金勝冠,著長裙,披大巾,瓔珞長垂,雙耳掛環,服飾是典型的印度式。此像神情溫婉,人體塑造簡明概括,展示出強烈的本地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