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塔柱式洞窟(1 / 1)

中心塔柱式洞窟

早期中心塔柱式洞窟是受印度石窟的影響,形成於西域克孜爾等石窟,稱之為西域式石窟。這種窟式傳到敦煌莫高窟以後,形製有了大的變化,即塔形變為漢式多層方形木塔,卷拱形窟頂變為平頂人字披頂等。

中心塔柱式石窟,主室的平麵作長方形。高大的方形塔柱位於室內後側中心部位。塔柱前麵的窟頂為人字披,塔柱四麵均開佛龕。一般正麵開大龕,龕內多塑一佛二菩薩或一佛二弟子。兩側和後側開小佛龕,多塑單身交腳彌勒菩薩或思維菩薩。塔柱後麵及左右與牆壁留有空間,可供僧人和善男信女繞塔觀像和禮拜供養。塔柱前麵開闊的地麵,可供僧徒大眾聚會拜佛。

第428窟是北周時期最大的洞窟,也是早期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窟內的中心塔柱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

此窟分前後兩室。前室繪有五代壁畫,甬道上繪有曹議金父子的供養人像。後室是石窟的主室,保存完整,中心塔柱四周各開一龕,龕內各塑跏趺坐說法佛和二弟子像。火焰背光兩側畫供養菩薩和飛天。龕外兩側塑脅侍菩薩各一身。塔柱四周壇沿畫小型供養人,塔座下部畫樂舞藥叉,各作奏樂舞蹈之狀,有的相抱角力,頗像古代相撲或角抵戲。四壁分上、中、下三層布局,上層貼影塑千佛五排,中層為巨幅壁畫,下層為供養人行列及三角形垂幔紋。主室窟頂前為起脊人字披,後為平頂。人字披的前後兩披的椽子是泥塑彩繪的半圓形,兩披之間塑出脊方橫梁,椽子之間是平麵望板。望板上麵的圖案是敦煌石窟最出色的人字披圖案,各種忍冬、蓮花枝繁花茂,滿布於長方形椽內,在花草叢中點綴著飛天、馳鹿、飛鳥、猿猴,華麗多彩,生機盎然。與人字披相接的平棋頂上,畫有各種紋飾圖案和飛天。整個窟頂,色彩單純明快,顯示了純樸的裝飾風格。

此窟四壁中層壁畫描繪的是大型說法圖和本生故事。東壁北側繪製的是《須達拿太子本生》,北壁繪說法圖和《降魔變》,西壁繪《涅槃圖》。南壁繪說法圖和盧舍那佛等。東壁南側繪《薩埵那舍身飼虎》的本生故事。全窟的壁畫均為北周原作。據專家考證,此窟約開鑿於公元565~574年之間,為北周時期瓜州(敦煌)刺史建平公於義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