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國家統一的將軍一張議潮
張議潮是唐代敦煌人。唐朝末年,他領導沙州人民起義,推翻了吐蕃奴隸主長達一百餘年的殘酷統治,收夏了河西十一州及安西都護府部分州縣,主動上表稱臣,不搞獨立。為此,唐王朝任命他為檢校吏部尚書兼金吾大將軍、歸義軍節度使、營田處置觀察使,全權負責河西地區的管理和經營。
千裏河西走廊,土地肥沃,水草豐美,是發展農牧業生產的富庶之地。唐王朝統治前期,曾在這裏大開屯田,並且設置八牧監,養馬達30萬匹,政治、經濟和文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麵。
吐蕃,是藏族古王朝的名字。這個奴隸製政權當時轄青藏高原諸部,勢力達到西域。對河西走廊虎視已久,垂涎欲滴,經常騷擾。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中原爆發了“安史之亂”。唐肅宗忙召回戍守河西的軍隊到內地去平叛。吐蕃乘河西地區空虛,出兵占領了這塊地方。
廣大河西地區在吐蕃奴隸主的殘酷統治下,經濟、生產停滯不前,文化、教育遭到嚴重破壞,各族貧民皆為奴隸,整個河西暗無天日,一片荒涼破敗景象。沙州漢族富戶張議潮,自小就對奴隸主慘無人道的暴行看在眼裏,恨在心裏,決心推翻吐蕃貴族的統治。於是,他暗中廣結英雄豪傑,發動漢族人民進行起義準備。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吐蕃統治集團發生內訌,相互爭權奪利,難以顧及沙州。張議潮認為時機成熟,決定在沙州城起義。他率眾舉起義旗,萬人響應,沙州人民紛紛參加義軍。吐蕃守將見人多勢眾,那敢交戰,便棄城逃命去了。起義軍順利地占領了沙州城。不久又攻下了瓜州。占領瓜州後,在張議潮早就有的“陰結豪英歸唐”的思想指導下,立即派了十隊使者,攜帶十份同樣的表章,分十路奔赴長安報捷,以示對唐王朝的忠心。
張議潮兵分兩路作戰,向東進兵攻打肅、甘等州,向西收取伊、西等州,形成了以沙州為基地的防禦使軍府,把吐蕃的殘餘勢力逐至星宿嶺以南。至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張議潮先後收複了沙州(敦煌)、瓜州(安西)、伊州(哈密)、西州(吐魯番)、河州(臨夏)、甘州(張掖)、肅州(酒泉)、蘭州、鄯州(青海樂都)、廓州(青海化隆)、岷州(岷縣)等十一州,並派其兄張議譚,攜帶十一州版圖戶籍去長安覲見。皇帝大喜,下詔建河西十一州節度使於沙州,封張議潮為節度使,兼十一州觀察使,稱其軍為“歸義軍”。不久改為大唐歸義軍節度使,管理十一州的軍事政治事宜。至此,整個河隴地區又重新回歸到大唐王朝。
公元866年,張議潮遺部將攻克了西州、北庭、輪台、’清鎮等地,使繼絕了百年的東西交通舊道——絲綢之路得以暢通。公元867年,張議潮奉詔入朝,官拜右神武統軍,封萬戶侯,賜宅田留居京師。公元872年,張議潮去世,朝廷追贈他為太保。
張議潮收複河西後,首先徹底清除吐蕃奴隸主統治遺留下來的落後製度和生活習慣,全部改為唐製漢風,使河西人民“人物風華,一同內地”。其次是興修水利,整修農田,發展生產,重建家園。三是恢複了中斷百年的絲綢之路,使內地、河西地區和西域各國的經濟交流日臻頻繁。
張議潮領導的沙州起義和以後對河西地區治理的成績,不僅是對維護唐王朝國家統一建立了不朽功勳,而且對當時河西地區的人民做出了特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