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學的開拓者——伯希和(1 / 2)

敦煌學的開拓者——伯希和

保羅·伯希和,1878年5月28日生於法國巴黎一個商人家庭。自幼聰慧,尤其對東方文化甚感興趣,少年時即考入國立現代東方語言學院學習漢語專業,畢業後又投師於法國博學多才的世界著名東方學大師沙畹等人,為他學習了解亞洲和中國古代文化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由於他在亞洲地區工作過,所以對亞洲的民族文化甚為了解,尤其對中國古老的文化情有獨鍾,始終作為他畢生的奮鬥目標。為此,他把目光盯在了絲綢之路文化積澱最豐富的敦煌、新疆一帶。

經過長期的準備和努力,1906年6月,以伯希和為首的法蘭西中亞考察隊抵達新疆,並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和考察,獲得了大量的文物,掌握了第一手資料。

在此期間,伯希和從別人那裏得知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秘密,使他驚喜不已。於是,急忙率隊趕往敦煌,於1908年2月到達莫高窟。

伯希和是個天才的語言學家,除了歐洲母語外,他還精通古漢語、梵語、蒙古語、突厥語、藏語、回鶻語、波斯語、吐火羅語、龜茲語、粟特語等十幾種語言。由於他掌握了絲綢之路眾多民族的古語,這對於他研究亞洲文化,尤其是中國的古代文化,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這也是他事業成功的主要原因。伯希和到達莫高窟之後,本想急切地見到王圓篆道士,但事不湊巧,正逢王道士外出化緣。伯希和在等待期間,多方打聽,了解實情,掌握了王道士的活動規律和心態變化,盡可能地與王道士和睦相處,以達到自己的目的。當得知斯坦因曾以銀兩開道,從王道士手中以少量的錢換取大量的古物的秘密後,思想早有準備,仿效斯坦因的辦法,仍以金錢開道,打通王道士的門檻。

當王道士回到莫高窟後,伯希和真是喜出望外。豈知這個小小的道士是那麼的精明謹慎,神色隱秘,疏而不漏。伯希和想方設法與王道士親近,但他們之間的較量是十分艱難的。雖然王道士是個文盲,才疏學淺,卻思維敏捷,遇事沉著,辦事認真。伯希和學識淵博,見多識廣,才智超人。二人之間無論是從地位、身份、學識等各個方麵似乎差距懸殊。但就是因為藏經洞的古物,把一個非凡的外國大學者與中國一個小道士連在一起。在這裏,王道士是莫高窟的主人,而伯希和是外國的不速之客。

自斯坦因走後,王圓篆道士心裏慌恐不安,四處聞風,打探民眾及官方的反映。這使得他辦事更加謹慎小心,思緒萬端,唯恐惹出禍端。所以,伯希和的到來使他更加警惕。

經過多次周旋,伯希和的目的實現了:王道士終於答應伯希和鑽進秘藏萬卷經文遺書的藏經洞。由於伯希和精通古漢語,所以他挑選的6000件珍貴卷子,內容涉及社會的各個方麵。與斯坦因相比,伯希和挑選的卷子研究價值更高。

伯希和在莫高窟的活動情況,在他所著的《敦煌石室訪書記》中有一段較詳細的記載:“餘首次探訪時,藏書石室適已扃缺,王道士亦他出。餘經敦煌訪之,被允偕餘趙洞發此秘藏。然其來稍遲,鑰留敦煌,未曾攜也,不得不靜以待之。留意探詢,知石室所藏寫本有為中文者,有為藏文者。又知斯坦因曾居洞三日,得地方官之允許,出資購買其一部分。道士且言,斯坦因臨行遺資若幹,俾便續購。餘聞而大喜,效法斯氏,不難獲得寶藏矣。繼而洞鑰遞達,三月三日清晨,入此扃秘千年之寶庫。發露迄今,已逾八載,往來搜索,實繁有徒,藏棄之數,意必大減,適入洞扉,令人驚愕,洞中之三隅,積累之深達二萬當有五十,高過人身,卷本二三大堆,至巨大之藏文寫本,則以版挾之,推置洞隅,時有中文藏文字跡流露於簡端,餘解數版觀之,其中寫本或失首或缺尾或中裂,亦有僅存標題者。然察其年代均在九世紀之前,且於約略瀏覽中,得迂梵文及回紇文焉,餘自忖有度,洞中藏棄,盡加展覽,其事至繁,將萬五千卷至二萬卷,自首至尾展覽過,六月餘乃能藏事,非餘所能任也。然欲悉其內函,考其關係之重輕,又不得不每卷展開。”這段記述基本上客觀地反映了當時藏經洞所藏古物的實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