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古譜
據新的考古發現所證實,我國已有7000多年的人類發展史。
可以說,有人類就有了音樂。最初的音樂傳播形式是心傳口授,如同最初沒有文字一樣,一切隻能通過語言直傳。這種信息傳遞方式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但這種流傳形式局限性大,阻礙了人類信息的傳播和交流,影響了人類的進步和發展。隨之,人們最初創造了象形字甲骨文。記錄音樂的符號最初產生於漢代,稱之為“聲曲折”,即為一種以曲線形式記譜的方法。遺憾的是這種“聲曲折”隻有文字記載,而沒有樂譜遺存於世。
在漢代“聲曲折”記譜的基礎上,後世記譜又有新法,即采用了一種用半字記譜的方法,亦稱“半字譜”。這種記譜方法在唐代已基本定型,而且成為當時最常用的記譜法。可以說,這種“半字譜”優於漢代的“聲曲折”記譜法。白居易《代琵琶弟子謝女師曹供奉寄新調弄譜》詩雲:“琵琶師在九重城,忽得書來喜且驚。一紙展開非舊譜,四弦翻出是新聲。蕤賓掩抑嬌多怨,散水玲瓏峭更清。珠顆淚沾得金撥,紅妝弟子不勝情。”由此可知,唐代時興的“半字譜”就是四弦琵琶指法譜。
雖然唐代乃至五代流行琵琶指法譜,但真正保留下來的卻極少。唯本世紀初在莫高窟藏經洞(即現編號第17窟)中首次發現了古譜一卷和琵琶二十譜字兩行。迄今為至,這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古譜。現稱之為敦煌古譜。這些古譜抄寫年代為五代時期,離晚唐末僅20多年。從樂譜的名稱來看,實屬唐傳樂譜。
敦煌古譜共有25首。曲名按順序為:《品弄》、《?弄》、《傾杯樂》、《又慢曲子》、《又曲子》、《急曲子》、《又曲子》、《又慢曲子》、《急曲子》、《又慢曲子》、《佚名》、《傾杯樂》、《又慢曲子西江月》、《又慢曲子》、《慢曲子心事子》、《又慢曲子伊州》、《又急曲子》、《水鼓子》、《急胡相問》、《長沙女引》、《佚名》、《撤金砂》、《營富》、《伊州》、《水鼓子》。這25首古譜的抄寫為三種筆跡,故斷定是由三個人分別抄寫。即1-10首為一人抄寫,定為第一群;11-20首為另一人抄寫,定為第二群;21-
25首是一人抄寫,定為第三群。由於25首古譜分別為三個人抄寫,據此推定為三種不同的琵琶定弦。
敦煌古譜是琵琶指法譜,而不是高音譜,也就是說,這種譜子不能直接唱出它的音高,而是按譜字的符號與琵琶音位的對位彈奏,通過彈奏才能知道每個譜字的音高。正因為如此,敦煌琵琶二十譜字是解譯古譜的鑰匙,它說明了每一根弦有一個散音(即空弦音)四隔音,並按順序列出了散音的符號和隔音的符號,這為譯譜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從目前情況看,解譯敦煌古譜有兩大難題,一是琵琶的定弦,一是節拍節奏即音符的時值問題。琵琶定弦直接關係到譯譜的成功與否,隻有定弦準確,才有可能將古譜譯準確,這是解決的首要問題。在此基礎上就是要解決節拍節奏即每一具音符時值的長短問題。簡而言之,也就是說每小節應該有幾個音符,每一個音符的時值多長,音符與音符之間應如何組成才是符合於原譜風格的。從本世紀30年代起學者對敦煌古譜進行研究開始,至今已有半個多世紀,雖然研究工作在不斷地深入,取得了令人興奮的成就,但目前還沒有完成這項工作。原因就是有些關鍵性問題沒有很好的解決,加之資料不足,甚而無據可查,這就為研究工作帶來很多難題。這些問題有待於我們在今後的研究中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