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舞姿與舞譜
敦煌舞姿是指壁畫中所表現的各種舞蹈形式,習慣上人們稱之為敦煌舞。敦煌舞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她集中地展現了古代中西舞蹈藝術的精華,是中國古典舞蹈的代表作。
關於舞蹈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是認為舞蹈的起源產生於勞動,由勞動中的姿態逐步演變為舞蹈,持這種看法者眾多;另一種看法認為產生於男女性交,認為人類的性交令人驚喜狂歡,正是這種驚喜狂歡能使人們手舞足蹈,從而演變成了舞蹈,其依據是在新疆昌吉地區的古代崖畫中表現了男歡女樂的場景,一男居中,數女圍繞男性而舞,男女裸露,放蕩無忌,體現了一種性崇拜的過程。那麼舞蹈究竟產生於何種原因,一時難以定論。
敦煌舞一掃前世之舞風,既不是原始的以勞動為原形的舞蹈,也不是表現性愛作樂的姿態,而是一種瀟灑飄逸,古樸典雅,民族特色濃厚,時代特征鮮明的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舞蹈,給人們一種全新的美的享受。敦煌舞集中反映了北魏至元代時期各種舞蹈,從形式上看可分為飛天舞、童子舞、經變舞、禮儀舞等。飛天舞主要表現在北魏至隋代時期的洞窟中,大都畫在洞窟的頂部和牆壁的上端,喻示著佛國的天空,這些飛天身著五彩衣,手持鮮花盤、臂披彩色長帶,邀遊於碧藍的天空之中,飛舞撒花,其樂無窮,把吉祥和美好帶給人間。飛天舞在莫高窟的大多數洞窟中均能看到,數不勝數。童子舞是另一種形式的舞,其表現形式獨特,舞者均為兒童,表演時均居蓮花之中,形式活潑,情趣盎然,表達了一種純潔、美好、歡樂、吉祥的情感。經變舞是指各種經變圖中所表現的舞蹈,這種舞蹈形式規模大,舞姿優美,集中反映了隋唐以後舞蹈發展的盛況。從經變舞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時期風行一時的“胡騰舞”、“胡旋舞”、“柘枝舞”、“劍舞”等。
禮儀舞是指達官貴人在盛大禮儀場麵中的舞蹈,如156窟中張儀潮出行時的舞隊多達十餘人,分為兩隊在行中邊走邊舞。這類舞蹈不強調細膩的表演動作,而主要追求的是渲染熱烈氣氛的效果,猶如現在社火中的秧歌等形式。另外,在壁畫中的宴飲圖、婚禮圖中還可看到其它不同形式的舞蹈。
記錄舞蹈動作的是舞譜。當一個舞蹈編排完成之後,如何能夠完整地記錄下來,除了繪製詳細的動作圖外,就是用簡單的符號來表示,這種符號就叫舞譜。最早的舞蹈都是通過創編者親自教,而有了舞譜就方便多了,可按舞譜排出一個完整的舞蹈來。現今看到的舞譜,最早者當數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的舞譜。敦煌遺書中舞譜有二。一為巴黎所藏P.3501,共有《遐方遠》、《南歌子》、《南鄉子》、《雙燕飛》、《浣溪沙》、《鳳歸雲》等八譜。另一譜為藏於英國的S.5643,有《驀山溪》、《南歌子》、《雙燕子》。舞譜與壁畫中的舞蹈圖像有著一定的聯係。舞蹈圖像隻表現了某一個舞蹈的一個動作,它隻表現了一瞬間的動態。而舞譜雖然不是直觀的,它卻能將一個舞蹈的全部動作完整地記錄下來。隻要你能認識舞譜,就會排練出這個舞蹈來。
敦煌舞譜的記錄是很有規律的,而且比較對稱。如《浣溪沙》:
令令舞送 舞送送 令送 舞送送接據據送 接送送 據送 據送送舞接搖送 搖送送 舞送 搖送送接據接送 接送送 據送
據送送(其餘省略)。如果我們能夠完全理解這些譜字所表現的語義,就會將古代的那些舞蹈完整地排練出來。遺憾的是我們至今還沒有能力把它全部解譯出來。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這些舞譜最終是會被解譯出來的。
敦煌舞是中國古典舞的代表作,因此,她不僅為我們了解古代舞蹈藝術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圖像資料,而且為弘揚敦煌舞蹈藝術,繼承和發展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絲路花雨》舞劇的問世,再現了敦煌舞的風姿,贏得了中外觀眾高度讚揚,是一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