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最古老的劇本
中國戲曲的發展源遠流長,有著悠久的曆史和深厚的傳統。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的原始歌舞和春秋戰國時期的優人表演藝術,發展到漢代的“百戲”,唐代的“參軍戲”與“歌舞戲”,北宋的雜劇與金院本。這些戲劇形式經曆了孕育、形成、演變、盛行;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的漫長發展過程。但是,戲劇發展的曆史在13世紀初葉之前,僅僅散見於前人的筆記、詩文和史籍之中,沒有文字劇本流傳下來。戲劇史專家認為:現存宋末元初的《張協狀元》是我國目前見到的最古老的南戲劇本。這就是說,我國戲劇正式誕生在宋代末期。
其實,據史料所載,我國戲劇的雛形在唐代已經形成。這就是唐代的“參軍戲”和“歌舞戲”。它們繼承了漢代以來百戲的表演藝術,不僅有故事情節和人物扮演角色,而且有歌唱,有舞蹈,有說白;不僅有麵部化裝、服飾,而且有簡單的舞台裝置與布景;不僅有音樂伴奏,而且有人聲“幫腔”等等。這些戲劇演出形式一直保留在後世舞台上。可惜,見不到劇本。
唐代到宋末之前的戲劇舞台是非常活躍的,究竟有沒有劇本呢?戲劇史專家們從理論上推測是有的,但是找不到文字劇本這一證據。隻好把《張協狀元》定為最古老的劇本,在戲曲史上留下了一個難解之謎,現在戲劇史上這個謎終於解開了!敦煌研究院李正宇先生從敦煌遺書中發現了一件晚唐時期的原始劇本-《釋迦因緣》,一下子把我國戲劇史提前了350年。
這件原始劇本,出自變文《太子成道經》。長期以來,研究家們認為它不過是變文《太子成道經》中的一部分,而沒有對它進行認真的分析,沒有去揭示它所具有的、與變文《太子成道經》完全不同的特殊品格和特殊形式,一直把它編在“唐代講唱文學”中。
李正宇先生把它從唐代講唱文學中拔擢出來,恢複了它作為我國劇本之祖的顯赫地位。
劇本以釋迦牟尼從降生到出家的這段故事為主線,依次安排了淨飯王夫婦拜神求子、仙人占相、結親、太子遇見老人和死人、出家修道、耶輸陀羅母子被推入火坑、菩提樹下降魔成佛等情節,展示出一個曲折、複雜、生動的故事。故事的情節和場麵,是通過劇中各個人物的表演和歌唱而敘述的。全劇共522字,但完全是口語化了的語言,使觀眾一聽就懂。劇中人物不多,有淨飯王夫婦、阿斯陀仙、耶輸陀羅和宮女及雜角。但故事中的主角釋迦太子未曾出場,是作為幕後處理的。
這個劇本盡管還很原始,但它具備了戲劇最根本的兩大特點,即舞台性和代言體。它集故事、人物、語言、活動、情節、場景、矛盾衝突於一體,有簡單的舞台提示,創立了劇本文體所特有的導演提示。故事表演主要通過角色的演唱和說白來完成。演唱有唱和接唱,說白有白和夾白等形式。並創立了劇本最早的開場、高潮、尾聲三段式的劇本結構。
敦煌晚唐《釋迦因緣》劇本比原先認定的我國最早的漢文劇本《張協狀元》早了350多年,是目前我國最古老的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