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畫中的樂隊和樂器
樂隊的出現始見於唐代壁畫之中。有立部樂和坐部樂之分。
“立部樂”和“坐部樂”是隋唐宮廷樂的形式。從表演形式上看,站著演奏的稱為“立部樂”,坐著演奏的稱為“坐部樂”。除了演奏形式的不同之外,其使用的樂器也不同,“立部樂”多用鼓笛之類的樂器,而“坐部樂”則以笙簫為主。因此,在宮廷中有貴賤之分,稱“立部樂”賤,而“坐部樂”貴。其實,“立部樂”和“坐部樂”還表現在用途上的不同。如迎來送往中的禮儀之樂均屬“立部樂”,其特點是便於流動,不受場地限製,隨處需要均可進行演奏,鼓樂齊鳴,氣氛熱烈。而“坐部樂”隻能在特定的場合下演奏,是專供人們欣賞之樂。
壁畫中出現最多的是“坐部樂”。在唐代的經變圖中都表現出了一定的樂隊形式,個別的經變畫中還有兩個或三個樂隊。音樂在佛教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是不難看出的。為什麼經變畫中都采用“坐部樂”的形式,而不采用“立部樂”?其原因很簡單,因為“坐部樂”貴,佛教的聖潔必然選其貴者。經變圖中的樂隊排列形式有“八”字形和“一”字形。“八”字形是樂隊演奏者分為兩隊,中間為舞伎,樂隊人員分坐在舞伎的兩邊,呈“八”字形狀,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排列形式。“一”字形為橫排,樂隊人員或單排或雙排,隊形整齊統一。一般的樂隊中由六至十二人組成,多者為十六人至二十餘人,少者為二至四人。最早的“立部樂”見於390窟南壁東側下部的供養伎樂,屬隋末唐初之作。在女供養人的後麵有供養女樂一組,共計八人。分別演奏琵琶、箜篌、方響、橫笛、排簫等樂器,在緩緩行進中奏樂。
壁畫中所表現的樂器種類十分繁多,大大小小,形形色色,不可計數。在近200個洞窟中都畫有各種不同形製的樂器,數量之多,實屬罕見。這些樂器中有中國的傳統樂器,也有從西域諸國傳人的樂器。總括起來,可分為三類,即彈撥樂、打擊樂、吹奏樂。彈撥樂有琵琶、阮鹹、古箏、古琴、鳳首箜篌、豎箜篌;吹奏樂有海螺(法螺)、橫笛、豎笛、笙、竽、篪、篳篥、銅角、排簫;打擊樂有腰鼓、毛員鼓、雞婁鼓(楷鼓)、答臘鼓、大鼓、鞀鼓、差頭鼓、單麵鼓、銅磬、拍板、銅鈸、鉦、鐃、方響、鍾、鈴、鐸。在樂隊中應用最廣泛而又最常見的是豎箜篌、琵琶、古箏、阮鹹、橫笛、豎笛、排簫、篳篥、笙、拍板、腰鼓、方響等。當然,每一個樂隊的組成均有不同。有的以彈撥樂為主,有的以打擊樂為主,有的則以吹奏樂為主。樂隊是為舞伎伴奏的,因此樂器的選擇是根據舞蹈的內容而定的。舞蹈有“軟舞”、“健舞”之分,“軟舞”輕柔飄逸,“健舞”剛勁有力,不同的形式表現了不同的內容。而在樂隊如何選用樂器上,也體現了用什麼樣的樂器才能表達什麼樣的情緒和內容。由此看來,古代人具有很高的審美意識,尤其表現在對藝術的追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