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是指人類能動地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全部活動。社會實踐活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社會實踐活動是指教學計劃以外的各種實踐活動,即不包括與課堂學習相結合的教學實踐。廣義的社會實踐活動是指相對於理論教學以外的各種實踐環節,既包括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社會實踐,又包括與課堂學習相結合的教學實踐。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廣義的社會實踐的一部分,但它作為一種特殊的實踐活動,具有自身的鮮明特征。它是指高等學校根據其培養目標的需要,積極地引導大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並使大學生從中接受教育、培養綜合素質的一係列活動的總稱。它以學生為主體,以學校為依托,以社會為舞台。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史證明,社會實踐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基本形式。社會實踐是一個發展的概念,教育與社會實踐相融合是曆史與時代的必然選擇。

一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實踐積澱

早在春秋時期,大教育家孔子就極其重視實踐教育,強調學習聯係實際,實踐是知識升華、能力養成的途徑。《論語》開篇就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意思是人們隻有在實踐中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把握事物的真諦,解除認識的困惑。孔子還說:“吾始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特別強調道德修養落實到“行”,要言行一致,以行來檢驗言。

中國傳統儒家教育思想中的實踐教育還體現在“積極躬行”,認為思想品德是成於內而形於外的,隻有長期“篤行”,才能達到高尚和完善。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強調“知行常相須”,認為知行關係是相互聯係、相互促進的。其具有雙重意義:一是以其地位論,行重於知,知是為了行;二是教育觀念把教育等同於傳授知識,傳授知識的教育是一種繼承性的教育,教育過程以教師為中心,知識傳授以注入式為主,缺乏對學生的引導,學生處於被動狀態,以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人才,知識麵不夠寬,缺少創新力。

我國南宋大詩人陸遊曾寫有著名的《冬夜讀書示子聿》一詩,詩雲:“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首詩的意思是說,古人做學問是不遺餘力的。終身為之奮鬥,往往是從年輕時開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的。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的,未能理解知識的真諦,要真正理解書中的深刻道理,必須親自去實踐、去體驗。陸遊在書本與實踐的關係上,強調了實踐的重要,這種積極參與實踐的理念,不僅在封建社會對人們做學問、求知識是很寶貴的經驗之談,就是對今天的人們也是很有啟迪作用的,是非常有價值的。

我國明朝思想家、教育家、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1508年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知行合一”學說,極力主張“知行合一”、“知行並進”,強調“事上磨煉”、“身體力行”。清代文學家梁紹壬在《兩般秋雨庵隨筆》中寫道:“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有耀自他,我得其助。”可以肯定地說,“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不僅是中國古人的一種求知、修養模式,也完整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對於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視。

在近現代,諸多著名的教育家如魏源、徐特立、陶行知等,在其教育思想中有共同的特點,就是注重學以致用的目標和重視實踐環節的致學方法。魏源認為人非生而知之,要通過“習”與“行”才能獲得知識。魏源還認為學習必須有濟於實用,能解決現實問題,而死守書本不能謂之學。徐特立老人以馬克思主義的曆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強調“必須盡可能地好好地貫徹用手與用腦、學習與勞動、生產與教育、理論與實際密切結合的原則”。陶行知則主張“社會即學校”,要讓學校教育伸展到大自然、社會中去,把整個社會活動都作為教育的範圍,讓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強的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