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理論支持

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主義引進了科學的實踐概念,形成了科學的實踐觀,在此基礎上,科學合理地說明了社會曆史的發展,創立了唯物史觀,實現了哲學史上最深刻的變革。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引入了實踐的概念,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誌意識形態》中確立了實踐的概念。從馬克思主義形成和發展史來看,科學的實踐概念和實踐觀是構建馬克思主義哲學體係的核心和基本內容。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生產勞動和智育、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麵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還明確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列寧也曾經說過:“學習、教育和訓練如果隻限於學校以內,而與沸騰的實際生活脫離,那我們是不會信賴的。”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結合起來,指出知識青年參與革命和建設的實踐,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是知識青年成才和全麵發展的根本途徑。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指出:“社會實踐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它涵括了人類的一切實踐活動。馬克思主義者認為,隻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標準。”毛澤東還說:“我們強調社會實踐在認識過程中的意義,就在於隻有社會實踐才能使人的認識開始發生,開始從客觀外界得到感覺經驗。”

鄧小平在深刻揭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客觀規律的基礎上,進一步從宏觀上深刻揭示了教勞結合的實質,提出教勞結合“更重要的是整個教育事業必須同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等著名論斷,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教勞結合原理在中國發展史上新的裏程碑。鄧小平同誌主張,“為了培養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合格人才,必須研究在新的條件下如何更好地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在結合的內容和方法上有新的發展”。

2000年2月1日,江澤民同誌在《關於教育問題的講話》中提出“教育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方針。從“生產勞動”到“社會實踐”,江澤民同誌為青少年的實踐活動劃定了更為廣泛的範圍,注入了更為豐富的內容,為青少年在充滿時代氣息、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中健康成長指明了方向。在北京大學100周年校慶的講話中,江澤民同誌更是對全國大學生提出了“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相統一”的殷切希望。

胡錦濤同誌從我國當前的經濟狀況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出發,從我國的國情出發,進一步強調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在中央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他強調:“要堅持政治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既搞好課堂教育,又注重引導大學生深入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2009年5月2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國農業大學同廣大師生共迎“五四”青年節並發表重要講話,對全國廣大青年學生提出殷切希望,號召當代青年要把愛國主義作為始終高揚的光輝旗幟,把勤奮學習作為人生進步的重要階梯,把深入實踐作為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奉獻社會作為不懈追求的優良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