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是一個發展的概念,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必然選擇。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存在有其客觀必然性。大學生社會實踐是社會實踐的特殊形式,其產生和發展有著堅實的曆史基礎,它在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社會實踐活動在中國的曆史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中國式的知行觀在思想境界或是實用價值上都有其卓越之處。孔子素有“生而知之”和“學而知之”的知行觀。在當時,社會處於頻頻戰亂之中,某一社會個體的生存價值絕大部分是由其蒙昧的實踐觀、原始的實踐能力所決定的。身強體健的勇士是那個時代當之無愧的英雄。

在孔子之後,開創了一個社會個體追求知行觀的漫長的曆史時期。無論“格物致知”、“學而知之”,還是當時的“君子觀”,都是揚棄蒙昧的實踐觀,試圖將知性與行為相統一的理論形態。古代中國的大思想家們往往偏向於認知同行為的協調,即所謂“知行合一”,但這種協調與合一並不是落腳在知性之上,而是在行為的社會實用性或經世致用之上。

宋明以來,以個人為主體,主要圍繞著知行的先後、分合、輕重、難易展開討論的,這可以看作中國古代知行觀的範式。朱熹知行觀強調知難行易、知先行後,與傳統知行觀形成鮮明對比。明代王守仁首先在理論上反對傳統知行觀中對知行分先後輕重,而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論。王夫之則窮盡了這一範式的發展餘地,成為中國古代知行觀的集大成者。

到了近代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更是提升了知行觀的意義,不僅超越了古代認識論水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的缺陷,比較接近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觀點。他認為人類的知與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大體經曆了三個時期,即從“不知而行”到“行而後知”再到“知而後行”。行在先,知在後,“行先知後”,知是從行中來的,能實行便能知,能知便能進步。在知行關係上,他提出了“知難行易”,是唯物主義的知行觀。從總體上看,孫中山先生的知行觀中這種“知行統一”的認識論傳統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關於認識過程中主觀與客觀的統一、認識與實踐的統一、感性與理性的統一等基本思想是一致的。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發軔與發展

1萌芽階段(1919-1976年)

五四運動時期,青年學生為了國家的存亡,在中國大地上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反帝反封建的偉大鬥爭,把自己的成長與民族的危亡緊密聯係在一起,在鬥爭中實踐,在實踐中成長。1933年11月7日,為了培養軍事政治幹部,紅軍大學在瑞金成立,並確立了“理論與實踐並重,前方與後方結合”的教育方針。1938年5月,毛澤東指出:“知識分子如果不和工農民眾相結合,則將一事無成。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識分子的最後的分界,看其是否願意並且實現和工農民眾的結合,真正的革命者必定是願意並且實現和工農民眾相結合的。”後來在為抗日軍政大學題詞時他又一次強調這一點。毛澤東的這一指示,成為抗大教育改造青年大學生的重要指針。從1939年到抗戰勝利,抗大總校每年都要組織學生參加生產,把生產勞動列入教學計劃之中,使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起來。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也十分重視在高校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新中國成立初期,高等學校組織大學生參加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政治運動,廣大青年學生受到了很好的教育。195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確地把毛澤東同誌提出的“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規定為黨的教育方針和我國的教育目的,廣大熱血青年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投身工廠農村,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一代代青年學生成長為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2逐步興起階段(1977-1982年)

1977年恢複高考以後的幾年裏,高校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開始蓬勃興起。1980年,清華大學學生提出“振興中華,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的口號,在全國大學生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許多高校因勢利導,從開展“學雷鋒做好事月”、“五講四美三熱愛”等活動入手,引導學生把思想付諸實踐。為了貫徹落實《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許多高校的團委、學生會組織了展覽會、參觀革命遺址等實踐活動。隨後,青年學生又將這一實踐活動擴展到社會,由大學生組成的業餘服務隊和學雷鋒小組走上社會,轟轟烈烈地開展了“學雷鋒、送溫暖”等社會服務活動,拉開了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序幕。1982年2月,北京大學等高校和國家農委利用寒假機會,組織157名家在農村的大學生,對本地農村實行生產責任製以來的各方麵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這就是有名的“百村調查”。

3走向規範階段(1983-1988年)

1983年10月,團中央、全國學聯發出《關於紀念一二·九運動四十八周年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通知》,號召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周”,得到了各地高校團組織和學生會的響應。《通知》充分闡述了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意義,對新時期如何組織好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提出了具體的指導意見。這標誌著高校社會實踐活動已經衝破了零散、自發、單一的格局,逐步向正規化方向邁進。

隨著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許多高校十分重視引導學生參加到這項活動中去,使之成為生動活潑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和形式。團中央、全國學聯及時總結了社會實踐活動的有效經驗,1984年5月,團中央在遼寧召開了規模較大的“社會實踐活動現場觀摩會”,在會上交流了該省將社會實踐活動製度化,構建社會與高校雙向聯合、統一分工、經常服務的網絡化經驗,進一步推動了高校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1984年9月,中宣部、教育部製定了《關於高等學校學生參加生產勞動若幹規定》,對高等學校學生參加生產勞動作出明確規定和妥善安排。1985年5月,中共中央發布了《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進一步強調了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理論聯係實際對青年學生成才的作用。1986年暑假,團中央和全國學聯又製定了名為“社會實踐建設營”的行動計劃,並在全國範圍內統一部署、統一領導。1987年5月,中共中央頒發的《中共中央關於改進和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決定》把“積極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作為一個重要方向。為貫徹中央的精神,1987年暑假前,國家教委、團中央聯合下發的《關於廣泛組織高等學校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意見》在指導思想上明確強調了組織學生到建設、改革的第一線去,深入群眾,了解實際,向工農學習,向實踐學習,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