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初,這既是當時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自身蓬勃發展的需要。經過近30年的發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雖然在許多地方仍亟待改進,但總體上還是形成了比較適合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現狀的、特有的社會實踐模式。進入21世紀以來,尤其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和《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的相繼出台,為新時期我國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指明了發展方向,有效地推動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不斷深化。由此,我國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便迎來了又一個發展高潮,經過全國各高校的不斷努力和探索,也開始逐漸顯現出新時代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發展趨勢。

一實踐活動的開展趨向社會化

從根本上而言,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體是高等院校,起初的活動組織和開展也主要是高等院校一手包辦。然而,大多數高校卻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認識到,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對象是社會、參與主體是大學生,必須把學校、學生、社會三者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體現和落實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成果。因此,就通過工作理念和方法的轉變,逐步把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建設成為一項由學校、學生和社會共同參與的係統工程。目前,在這個係統工程中,社會實踐活動已不單單是教育部門或是高等院校的事,而成為能夠充分調動一切社會力量重視、支持和主動參與的社會性工作。農村、社區、企業、政府部門等社會組織為了盡可能多地吸引智力因素,一改過去被動配合的姿態,而轉為主動向高校和學生提供社會實踐的資源和平台。結果是,社會化的參與使得大學生社會化的過程加快,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成果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影響擴展到社會經濟文化活動的各個領域,反過來又推動了實踐活動社會化的良性發展。

實踐中,高校與政府、企業等開展合作共建的活動就是社會化的充分體現。一般通過社會實踐基地的建立,既為大學生提供開展實踐活動的內容和必要的條件,同時也依托學生的專業知識,發揮高校的技術優勢,為社會解決許多實際問題。以浙江大學為例,2005年,學校與浙江省湖州市開展合作共建省級新農村示範區,其中一個子項目即為每年暑期選派大學生赴湖州基層農村擔任村主任助理,開展為期一個月的掛職鍛煉社會實踐活動,幫助農村基層解決實際問題;2009年,浙江大學又與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合作共建,推進以“創新創業”為主題的“求是強鷹實踐成長計劃”,每年選拔優秀大學生跟隨知名浙商企業家學習創業技能,開展就業實踐活動。

二實踐活動的載體趨向多元化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載體比較單一,主要以政策宣講和社會服務為主,連考察調研都很少出現,結果往往是使得實踐活動在麵上如火如荼、轟轟烈烈,但深度和廣度上就有所欠缺,很多同學隻是在街上派發傳單,最多也不過就地擺開陣勢,為當地人民群眾提供實惠的醫療服務和文化表演。這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社會實踐的發展,影響了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