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和大學生個體成長多元性的不斷顯現,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載體也開始向多元化轉變。除了政策宣講和誌願服務以外,農技推廣、法律普及、支教掃盲、環境保護、社會調研、企業幫扶、文化交流、掛職鍛煉等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也逐漸遍地開花,受到大學生群體的廣泛歡迎。近年來,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性高漲,他們渴望更深層次地認識社會,既實現自我提升,又承擔社會責任。實踐證明,這些在平時積累中創新的工作載體完全符合社會實踐的發展方向,能更有效地促進大學生的思想意識、能力素質與國情民意、社會現實的有機結合。

與此同時,社會實踐活動載體的多元化,使得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內涵和外延也在持續地擴大。現階段,通常意義上的由高等院校統一組織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已經無法涵蓋整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體係,平時與大學生學習生活更緊密的勤工助學活動、創業就業活動、社會公益活動、社會調查活動、科技發明活動、軍政訓練活動等內容也都納入了社會實踐體係中,成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這樣的背景下,社會實踐活動對於大學生的重要意義才得到了充分體現。

三實踐活動的管理趨向製度化

從20世紀80年代初至今的近30年中,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規模逐漸擴大,參與人數逐漸增多,已成為涉及千百萬在校大學生利益的一項龐大工程。因此,各高校也開始愈發重視對社會實踐活動的有效管理。一方麵,隨著社會實踐規模的越來越大,就越來越需要有更多的規範和製度來整合管理社會實踐的各種資源,確保活動的開展順利有實效;另一方麵,隨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自覺投身社會實踐,就越來越需要有更多的保障體係和服務體係來保護大學生的正當權益,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

現階段,各大高校基本上都形成了一套與自己校情相結合的大學生社會實踐規範製度。從宏觀角度看,主要包括“關於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指導意見”、“關於落實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施辦法”等文件;從微觀的角度看,則主要包括“大學生社會實踐指導手冊”、“大學生社會實踐團隊管理辦法”、“大學生社會實踐經費管理辦法”、“大學生社會實踐後勤保障管理辦法”、“大學生社會實踐安全細則”、“大學生社會實踐考核評比細則”等製度。當然,規範製度的形成並不意味著一勞永逸,關鍵還要看落實以及在實踐工作中的不斷豐富和完善,隻有這樣,大學生社會實踐這艘巨輪才能在改革創新的浪潮中乘風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