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經過20多年來,尤其是本世紀近10年來的發展,大學生社會實踐基本已形成了特有的模式和體係,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社會實踐作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環節,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不小的差距,自身在不斷突破和創新時也會遇到阻礙。因此,隻有找準問題,對症下藥,才能標本兼治,推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科學發展。

目前,大學生社會實踐存在的問題從整體上歸納,主要有規劃設想不夠長遠、製度機製不夠完善、社會支持不夠有力、實踐基地不夠穩定、實踐經費不夠充足、專業特色不夠明顯、學生參與不夠廣泛、實踐宣傳不夠充分等等。結合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經驗,我們認為,嚴重影響社會實踐活動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三個方麵。

一形式內容缺乏創新力度

由於受某些行政化目標的影響,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自其興起之日起,就被冠以某些特定的形式。雖然近年來,這樣的束縛常常被打破,但較之於大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多元角度,現有的社會實踐形式和內容還是無法真正滿足大學生對個人成長和服務社會的雙重需要。以近年較為流行的掛職鍛煉、創業實踐、海外交流等為例,掛職鍛煉活動雖然有參與度上的優勢,能讓更多的大學生有機會走入基層,但卻又受到時間的約束,實際操作中很多大學生往往隻是把時間用來適應基層的工作和生活,而在深入了解基層實情、為基層解決實際問題等方麵毫無建樹;創業實踐活動雖然很好地滿足了大學生的時代需求,但此類活動對社會資源的要求極高,高校往往隻能傾其所有扶持幾個點,在麵上推開還有困難;海外交流活動同樣也麵臨著資源緊張的問題,同時此類活動對參與者本身也存在一定的要求,苛刻地說還是屬於一種“精英實踐項目”,對眾多普通學生而言缺乏引導力。

事實上,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創新難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既有思想理念方麵的因素,也包括現實困難。因此,在客觀上直接導致許多高校在社會實踐形式內容的創新上缺乏決心和力度,不能從當代青年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而隻是一味地重複過去的、已經成熟的實踐模式;同時,大學生在麵對幾乎相同的社會實踐形式和內容時也缺乏積極參與的動力,更無法做到持之以恒。當然,對大學生社會實踐形式和內容的創新也不能盲目,還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加強青年研究,了解掌握青年學生思想意識的關鍵點,從青年需要和社會需求之間尋找平衡點,設計出既適合青年大學生又樂於被青年大學生接受的社會實踐項目。

二參與學生存在敷衍現象

總的來說,近年來,大學生對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越來越高的。但與此同時,在另一個層麵上,我們也發現部分大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流於形式,敷衍情緒蔓延,往往隻是蜻蜓點水、淺嚐輒止。究其原因,我們認為,客觀上社會實踐的形式過於單一,內容的實質性又存在局限,且社會價值不能得到很好的體現,都會使大學生在麵對比平時生活要艱苦、比平時學習要困難的社會實踐時產生功利主義的念頭;但從根本上講,還是部分大學生主觀上缺乏對社會實踐活動重要意義的深刻認識,把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獲得第二課堂學分當成任務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