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7年5月17日之後的短短兩個半月內,有4艘船隻在海灣水域觸雷,其中包括美國“斯塔克”號驅逐艦和前蘇聯的“馬歇爾·契科夫”號油敘。在這期間,應科威特提出的幫助掃雷的要求,美國海域一直在準備從本土的直1-14直升機掃雷中隊中,抽調“海種馬”掃雷直升機到海灣去執行任務。
7月30日,美國決定派8架530掃雷直升機去海灣。行動代號為“重要目的”。這些直升機先由4架0-5運輸機,從美國東岸的諾福克起飛運到印度洋的迪文加西亞島,然後再搭載美國直升機航空母艦“瓜擔爾卡納爾”號於8月15日到達海灣。這些直升機以“瓜達爾卡納爾”號和“衝繩”號軍艦為基地,最終掃清了在兩^戰爭中威脅過往油輪安全的水雷,保障了進出油輪的航行安全。
直升機掃雷的優點
對於清掃水上雷場來說,直升機電水麵艦船就更有優勢。在進行掃雷時,速度快,安全性好,而且能借助空運手段部署到遙遠的海域。如果到中東附近海域執行任務,由一架C-5“銀河”運輸機從美國本土擔運兩架MH-53E直升機,幾天之內就可以投人掃雷。而水麵掃雷艦艇則要花幾個星期才能到達目的地。
直升機掃雷的發展
1952年,美國開始用裝有各種掃雷設備的直升機進行試驗。第二年,美國海軍航空局就進行了大量的作戰試驗,以確定通過直升機預先掃雷,來保護掃雷艦艇的可行性。最初,直他們是用HRP-1縱列式雙旋翼直升機來進行掃雷試驗的。該升機綽號為“飛行香蕉”,由美國皮亞塞基公司研製,共生產了機20架。其中大部分都參加了由美國海軍陸戰隊為其舉行的首次演習,地點在弗吉尼亞州的匡蒂科。演習中,有3架直升機進行了拖曳新型掃雷裝置的試驗。為了在佛羅裏達海岸的高溫環境中進行這種試驗,直升機被拆去了布蒙皮,以減輕機體的重量。並且在機體下方的骨架上加裝了較大的汽車內胎狀的浮囊。
新型拖曳裝置是由皮亞塞基公司波蘭出生的工程師設計的。當時,此項工作是高度保密的,為保衛這位工程師的安全,他不得不在公司辦公樓街對過的房子裏工作。而且,他設計的圖紙一旦交出,就再也看不到了。
1957年1月,美國在巴拿馬城成立了海軍航空掃雷隊,專門研究和評定掃雷用的航空係統、材料和技術。他們用ZPG-1飛艇和多種直升機進行了拖曳掃雷裝置的試驗,其中包括貝爾公司的縱列式雙旋翼直升機11孔和西科爾斯基公司的裝活塞式發動機的直升機160“空中吊車”。1960年2月,該隊對機載掃雷裝置進行了飛行試驗,證明直升機完全獨立掃雷的能力。
試驗重點評定了西科爾斯基公司的掃雷直升機“海蝙蝠”,但發現該直升機用於掃雷動力不足。經多方比較,在1964年4月最後決定由西科爾斯基公司將9架SH-3A“海王”反潛直升機改為掃雷直升機,編號為RH-3A美國直升機掃雷技術開始順利發展。
對SH-3A的修改工作,主要是拆掉了反潛聲納。在結構上,加裝了樞軸拖曳梁和掛鉤。在機艙的右側,增開了一個貨艙門。加強了貨艙地板,並開有拖曳絞車的艙口。還設有兩個向後觀察的氣泡式玻璃窗。還加強了機身重點部位的結構,以承受較大的拖曳應力。在此基礎上,還要在機艙右邊直加裝一個583升的輔助燃油箱和一個10升的輔助滑油箱,以升增加留空時間。為改善飛行員拖曳作業的工作條件,該機采機用了直升機的雙座傾斜座椅。為了使駕駛員和副駕駛員都能有顯示掃雷作業時的關鍵參數和了解作業情況,駕駛艙內還加裝了拖曳梁拉力和直升機偏航角指示器,以及後視鏡、探照燈。機上還裝有高音喇叭,供機組人員與水麵艦隻的工作人員聯係。
1965年2月,第一架RH-3A直升機進行了首次飛行。不久便開始交付使用,並一直連續交付到第二年。至此,美國海軍便具有了直升機掃雷的作戰能力。以後,不論是掃雷直升機機型,還是掃雷裝置,都得到了不斷發展,並在清掃水雷的實戰中發揮了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