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故事裏的吳語諶她存在兩個誤區:第一希望自己遇到合適的單位,碰到能夠器重自己的上司或老板,這裏麵存在著極大的被動、消極等待的因素。她沒有想過怎樣改變自己去適應單位,讓單位對自己滿意,總是期望遇到自己滿意的公司;第二吳語諶跳來跳去,最根本的原因是她沒有一個自己明確的方向,也就是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工資低的時候她想要漲薪水,薪水上來了又希望有升遷的機會,升了遷又發現自己從事的工作並不是內心喜歡的,可是喜歡的工作又不能掙得高工資,也缺乏升遷的機會。就在這樣的怪圈中,吳語諶跳來跳去。
你的職場:
其實職場就是戰場,而一貫熱鬧的職場也開始關注職業質量。在今天這個職場風雲變幻的年代,要想建立個人品牌,就必須增加品牌的含金量,不僅需要高學曆、好技術,還需要很好的為人,套用老板們的話就是“忠誠度高,經久耐用”。個人的職業品牌最基本特征跟產品品牌一樣,是“質量保障”,主要體現在個人業務技能上的高質量和人品質量兩個方麵,而頻繁的跳槽就會嚴重的影響到個人職業人品質量。
中國某市勞動與社會保障局針對2009年畢業的大學生做了一項比較權威、客觀的調查,結果顯示:在該市工作的92.4%的畢業生準備工作一年就另謀高就;約68.7%的畢業生對現有工資、現有工作不滿意,表示隻要有機會,就不會再繼續幹下去,盡力跳槽。可是,跳槽不僅讓用人單位對你失去興趣,而且還會影響自己職業品牌的含金量。在這個時代,建立良好的個人品牌對個人價值的實現顯得尤為重要,它可以讓你的成功概率遠遠大於那些缺少個人品牌或者個人品牌很差的人。
增加個人品牌含金量的方法有多種,如果想通過更換工作來增加就錯了,因為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特點、文化背景、發展方向。你也許會說,跳槽能使我學到很多東西。其實不然,學得多而不專,思路會像脫韁的野馬一樣收不回來。跳得越頻繁,並不能夠說明你個人品牌的含金量高,卻更能暴露出你個人品牌中另外的致命傷忠誠度和穩定性不高。
跳槽砸自己的牌子絕不是危言聳聽,因為那些因跳槽、跳得吐血,甚至喊出“跳樓價”的不是少數。畢竟在中國,有將近300萬待業大軍,麵對如此凶猛的人才供應大軍,多數用人單位都會認真地考慮控製人力成本,盡可能減少人力成本投入,並且,他們認為“你不幹了,還有許多人搶著幹呢”,有許多人才供他們自由選擇,怎麼可能不縮減工資?而且,你頻繁的跳槽,他們一看你的簡曆就會質疑你的忠誠度,誰會找一個工作兩三年就跳槽的員工?
頻繁“跳槽”的人將會被劃入誠信“黑名單”,現在企業在招聘時都很注重人才的誠信記錄,沒有喜歡缺乏忠誠度員工的企業。所有用人單位都很防備,萬一員工在接觸和掌握了企業的核心機密之後,卻利用這些知識離職自立門戶或加入競爭對手的陣營。因此,沒有哪個用人單位喜歡喜歡跳槽成性的員工,因為他們很可能背叛公司。那些由於跳槽慣性而在行業中“臭名遠揚”的人,很可能被記入不受歡迎的“黑名單”,即使很有才華也可能讓用人單位棄之不用。
而且頻繁跳槽會導致職業含金量就可能縮水。因為他一定不可能在一個職位上做很長一段時間,因此也不可能積累更多有意義的工作經驗。隻有在某個職位上經曆一段時間,才能讓你有足夠的經驗,深入了解某個行業和職業,職業含金量才能上升,並在行業中培育起好的口碑。顯而易見,一個跳槽成性的人職業含金量隻會縮水。
喜歡跳槽的人,成就感會比較低。因為總想跳槽,無法安下心來好好工作,那麼短的時間也無法做出業績來,因此也就不會有什麼成就感。也許有人會認為工作是為了養活自己,有沒有成就感無所謂。其實不然,人對工作的滿意度除了物質上,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如果在一個行業中做出一番事業,對自我的認可度就會提高。
頻繁跳槽的人除了職業成就感不強,更會伴隨強烈的危機感,怕失去工作的危機感,怕尋找新工作的危機感,怕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工作的危機感等等。這些危機感所會影響自己,讓自己對新崗位沒有信心,然後又進行新的跳槽,就仿佛得了強迫症,陷入了惡性循環。
新的旅遊地,讓你失去目標,失去自我
身在職場中人都有個通病:就是這山望著那山高,吃著碗裏看著鍋裏。永遠把哪些看似遙遠的新的旅遊地當做自己的夢想中最理想的發展空間。可是一旦真的跳入那個遙遠的看似完美的單位,卻發現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不是老板不好,就是工作環境太差;工資挺高,可惜沒有雙休日……對完美職場的渴望就像是旅遊愛好者對新的旅遊地的追逐,其結果也是一樣——失去目標、失去自我。
他們的職場:
菲兒最近很煩,大學畢業才三年,可她已經換了五份工作,學中文的她,先做了一段時間的行政,覺得不能發揮專長。辭職後又參加培訓學習英文,考了導遊證書去當導遊,可是整天跑來跑去,又覺得很累。不得不又辭職,找了一家公司,回辦公室當秘書,又覺得整天被使來喚去,沒幹幾個月,又不想幹了……看著一起畢業的同學一個個升職加薪,心裏很不是滋味,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菲兒十分茫然。